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景色宜人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位于绿树掩映、宽阔笔直的人民大街南端,依傍在碧波荡漾的南湖之滨。学校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其前身是吉林银行学校,成立于1978年。2000年全国高校体制改革后,划归吉林省政府管理,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为全国金融系统及其它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吉林省唯一的金融类学校。
学校占地200亩,在校生近5000人。学校现有金融系、会计系、经济信息系、计算机系、文化基础部、社会科学教研部等四系两部,开设投资与理财、国际金融、保险、证券投资与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会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学校除有全日制专科教育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是东北地区的金融高级人才培训中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既有一批具有银行工作实践经验、又在金融院校任教多年的资深教授,又有一批中青年优秀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90人,教授7人,副教授65人,讲师60人。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培养既有扎实的金融财经理论基础,又精通金融实务及其他财经类业务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和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金融人才。建校以来,已有近8000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他们中的多数已成为各级金融机构的业务骨干,其中4人任省级银行的行长、副行长,有300余人任银行的处级干部。
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吉林省财政金融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建立吉林省银行学校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现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信贷班1个。[1]
1979年,学校更名为吉林银行学校。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学校内创办了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职工大学。
1984年,吉林银行学校经总行、教育部、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长春金融专科学校,设立金融系,分设信贷教研室和分析教研室。批准设置金融专业;成立了会计系,设有会计原理、银行会计、珠算、统计和计算机教研室。
1988年,金融系教研室调整为信贷教研室、国际金融教研室,农村金融教研室、保险教研室、经济活动分析教研室。
1989年,批准设置国际金融专业和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
1992年,学校更名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1996年,国际金融专业开始招生,经济活动分析教研室调整到会计系。
1998年,金融管理系主体并入金融系,设有货币银行学教研室、财政与税收教研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研室、国际金融教研室、统计教研室、保险教研室。招生金融专业、国际金融专业和证券投资专业。
2000年,全国高校体制改革划为吉林省管理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吉林省政府管理为主的金融特色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2004年,金融系部分专业调出,成立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金融系设立货币银行学教研室,银行业务教研室,非银行业务教研室,国际金融教研室。
2005年,金融业务专业和会计技术专业被分别授予吉林省高职高专教育首批“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金融业务专业更名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2010年,学校与马来西亚王子学院合作办学,已招收四届。
2012年,金融系国际金融专业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合作办学。
2013年,学校依托“经济管理系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设立“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金融系教研室调整为金融基础教研室、国际金融教研室,银行业务教研室,证券业务教研室和保险教研室。招生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国际金融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证券专业。
2014年5月学校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6年8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
截至2014年8月学校设有金融系、会计系、经济管理系、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系、社科部、基础部和体育教研部“四系三部”,22个专业。[5]
院系设置国家级教学改革示范(试点)专业
截至2014年8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先后马来西亚王子国际学院、美国班尼迪克大学、爱尔兰国立特瑞里理工学院、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达成中外合作办学交流项目,实现“3+0”双专科或“3+2”专升本的教育培养模式。[7]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截至2014年8月学校拥有省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8]
科研平台2009年至2014年期间,学校共承担教研、科研项目15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84项、横向项目15项、校级项目53项;公开发表论文563篇,其中cssci10篇,核心刊物发表117篇;公开出版论著及教材28本。取得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省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省教育技术成果奖9项。
学术资源《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于1986年3月,是一本以金融学研究为特色,兼顾其他经济问题及教学工作研究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专业期刊。设立的栏目有:金融论丛、金融文化研究、经济纵横、教学研究、人文天地等。截至2014年《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已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编辑人员被评为“吉林省高教学会文科学报专业委员会优秀编辑”,编辑的作品被评为“吉林省期刊优秀作品编辑奖”、学报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图书馆藏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截至2014年5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共有纸质文献34万余册。电子图书17万余册,报纸21份、期刊438份。另外藏有1872--1949年的《申报》影印本400册,有很高的历史收藏及学术研究价值。图书馆已购买使用的电子资源有中国知网、维普考试系统、中经专网、读秀学术搜索、移动图书馆、百链图书馆和八百集超星学术视频,试用的电子资源有库客(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大雅论文相似度检测分析网站、TKBS传奇视频数据库、起点考试网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爱迪科森就业培训多媒体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北大法意金融法律专题数据库等23种。
校徽
(一)校徽整体图案呈圆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圆形是团结、合作、包容、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寓意广大师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追求卓越,向着更高目标建设发展的坚定信念。
(二)校标主体图案是由我国古代货币中的布币演变而来。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以古钱币作为校徽的主体图案体现了我校的金融特色。
(三)校徽主体图案中央由红色的英文字母“f”和环形符号组成。英文字母“f”为英文finance的首字母寓意金融,环形符号寓意世界地球,体现着学校与世界接轨,立足本土、展望世界的发展目标。体现着金融院校的磅礴大气。
(四)校徽外环由中文字体。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和配套的外文字体组成。体现学校的主体身份,字体以象征财富的黄色作为主体颜色,体现着金融院校的个性特征。
校歌
截至2014年8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社团联合会共设有6大类13个社团:爱心协会、阳光话剧社、红舞协会、文学社、读书协会、智远理财学社、浩宇就业协会、绿色环保协会、动漫协会、球类协会等。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历任领导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主校区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7696号(邮编130028)
交通:长春站乘坐66路、306路公交车至繁荣路站下车东行80米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农研校区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8016号(邮编130028)
交通:长春站乘坐66路、306路公交车至公交巴士公司站下车东行100米(吉林省农业研究所院内)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卫星路校区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卫星路8556号(邮编130022)
交通:长春站乘坐轻轨三号线至前进大街站下车东行200米(吉林省团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