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学单位设五系三部(法律一系、法律二系、警察系、公共管理系、信息管理系和警体技能训练部、政治理论部、基础部),开设刑事执行、司法警务、心理咨询、安全技术与文秘、监狱管理、法律事务、法律文秘、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管理方向)、新闻采编与制作(法制新闻方向)等18个高职专业,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8000余人。学院在职在编教职工351人,其中专兼任教师212人,教授、副教授63人,讲师102人,其它类高级职称5人。全体在职在编教师和管理干部均为警察身份,其中高级警官34人。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模式。
大门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工作,积极尝试和开展联合办学。2002年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开展法律本科函授教育;2006年与天津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国家职业资格项目管理师认证工作;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展远程网络学历教育。2008年,与北大青鸟合作开展网络工程师培训课程。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的国际著名华裔刑事识别专家李昌钰博士两次应邀来院讲学,并受聘担任名誉教授;德国下萨克森州司法代表团、韩国韩瑞大学、瑞士联邦监狱管理人员培训中心代表团等先后来院访问交流,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近几年来,为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推行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教学实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一些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如刑事执行等法律执行类专业实行“校局联盟、教学练战”的人才培养模式,法律文秘等法律实务类专业实行“校局联动、学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行“基技结合、警经相济”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突出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特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面向和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线,突出培养目标要求,确定各专业的核心职业资格能力,并使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训练条件尽量与相关职业证书考评内容对接;将就业教育全面纳入课程体系,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法律事务专业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刑事执行、法律文秘、行政管理、新闻采编与制作、心理咨询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群)3个。《法理》和《刑法》为省级精品课程,《刑事诉讼法》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另有院级精品课程33门。2011年,刑事执行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被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硬件完备,拥有集干部教育培训、大型会议和学术交流功能于一体的总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学术交流中心大楼一栋;拥有可容纳400人的学术报告厅、可容纳350人的模拟法庭各1个,可现场同步直播的网络化多媒体大教室6间、小教室124间,拥有网络教学的中控室1间、录播教室1间、语音室6间,普通话测试室4间,计算机机房9个,轻武器射击训练馆1座,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1所;拥有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和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两个能力拓展训练教学基地。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增后劲,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加强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以及监狱学、法学等专业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2005年学院与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合作编写出版的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21门、2007年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合作开发出版14本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均受到了业内专家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安徽警官业学院学报》作为安徽省政法系统惟一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多次被省新闻出版局、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优秀学报,并获得“全国高职院校优秀学报”、“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等荣誉称号。
学院成立以来,始终贯彻“以生为本、办学为民”的办学理念,围绕“警”字特色,秉承“立足司法行政、面向政法系统、服务社会需求”的办学定位和学历教育与干部教育培训“两翼齐飞”的办学目标,坚持以“政治建校”原则为首要原则的办学五项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主动切合行业和社会需求,推进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转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在全国同行业院校中处于前列,办学类型也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以三年制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兼有成人学历教育、在职干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多元化育人模式。2005年,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安徽省教育厅就业工作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2005年和2006年,学院先后通过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获得“双优”。2006年,又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省委教育工委联合授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被司法部授予“04-05年度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培训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合肥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省教育工委授予“全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民生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中央政法委等中央十五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2010年,被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确定为“省级重点支持建设高职院校”。
通过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学院各方面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院仅向安徽省监狱劳教单位输送的毕业生就达4000多名,其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安徽省司法行政部门、监狱劳教单位的中坚力量,为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被司法部授予“一级英模”光荣称号的监狱干警吴其祥和烈士傅均;被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全国模范法官”光荣称号的赵家忠;火海救人英雄、芜湖市公安民警李平;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宿州监狱民警武玉东;冒死救人不留名的在校生黄维;“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革命烈士”繁昌县公安局横山派出所民警张磊等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先进典型人物。
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拥有稳定的就业推荐渠道,并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招警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公务员、事业单位录用考试,成功地向公、检、法、司、民等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学院积极寻求多方支持,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就业服务,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学院平均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
今后,随着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出台和我省建设职业教育大省规划的实施,学院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并重,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安徽省警官学校
1981年安徽省劳改工作干训班更名为安徽省劳改工作干部学校
1983年安徽省劳改工作干部学校更名为安徽省劳改工作学校
1985年安徽省劳改工作学校更名为安徽省劳改警察学校
安徽省劳改警察学校更名为安徽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
安徽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更名为安徽省监狱工作警官学校
1999年安徽省监狱工作警官学校更名为安徽省警官学校
二、安徽省司法学校
1982年安徽省司法学校创建
三、安徽省政法干部学校
1984年安徽省政法干部学校独立建校
2000年安徽省警官学校、安徽省司法学校、安徽省政法干部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警察系
警察系是2000年6月学院成立后以原安徽省警官学校业务教研室为基础组建的专业教学系。成立之初,设置警察专业,并于2000年9月首届招生。2002年,警察系设置治安管理和刑事侦查两个专业,2003年设置司法执行专业,并均于次年招生。2003年9月,原政法管理系整体并入警察系,至此,警察系所属专业包括警察、治安管理、刑事侦查、司法执行、劳动与社会保障、律师事务、行政法律事务七个专业。
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专业布局趋于合理,打造专业群,2004年申报设立了特警专业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2005年申报设立了行政管理、司法警务和心理咨询(司法方向)专业,除特警专业外,均于次年招生。2005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施行)》,学院对有关专业名称进行调整,警察系的警察专业更名为警察管理、刑事侦查专业更名为刑事侦查技术专业、司法执行专业更名为刑事执行专业、特警专业分解为安全保卫专业和安全防范技术专业,律师事务专业更名为书记官专业,行政法律事务专业更名为法律事务专业(行政法方向)。至此,警察系共有招生专业十一个。十一个专业的学科门类包括:刑事法律、监狱学、心理学、行政法律、公安警察类学科、管理类学科,开设课程门类100多门。
至2007年5月,警察系在编教职工人数40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刑事侦查与治安管理教研室、刑事法律教研室、行政法律与行政管理教研室。
2007年5月,学院根据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皖编[2006]10号)文件精神,进行“三定”工作,增设系、部,非警察类专业从警察系划归其他系,留在警察系的专业包括警察管理、刑事执行、司法警务和心理咨询(司法方向)、刑事侦查技术。2009年6月,增设监狱管理、法律事务(基层司法行政事务方向)两个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国家试点专业。2009年7月申报设置安全技术与文秘专业,于次年招生。上述7个专业中,刑事执行专业是省级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省重点支持建设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心理咨询专业(司法方向)是省级质量工程特色专业,该专业教研室是院级教学团队。警察管理专业是院级教改示范专业。
警察系内设机构包括办公室、学生科、监狱管理教研室、刑事执行教研室、法律事务(定向)教研室、司法警务教研室、心理咨询教研室。拥有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紧密、团队协作精神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警察系现有教职工34人,专任教师30人,校内兼任和行业兼职教师18人。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13人,兼职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双师素质教师20人。
为实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院和系里一直十分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模拟法庭、计算机房、语音室、驾驶训练基地等各专业共用的实验实训场所,以及供警察类专业专用的刑侦实验室、刑事照相室、轻武器射击馆、心理学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场所;在合肥监狱、蜀山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巢湖监狱、蚌埠监狱、安庆监狱、铜陵监狱、马鞍山监狱、安徽省女子监狱以及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福田分局等单位建立有供警察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各市司法局、司法所建立有供非警察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
广大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和产学研活动,承担省级和院级课题30余项,撰写教研、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有20余篇发表在国家一类和二类学术期刊上;主编、参编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试点专业规划教材、全国司法警官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其他各类教材50余部,出版专著10余部。广大教师通过承办诉讼案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参与国家普法工作、应邀到有关单位开设讲座和授课、参与有关专题研讨与论证,用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警察系始终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高质量的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和管理。对刑事执行、司法警务、安全技术与文秘三个专业的教学,我们紧紧围绕公务员和人民警察招录的方案、考试大纲的要求,开设课程,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在每年的公务员暨人民警察招录中,我系毕业生均获得大面积丰收。对心理咨询专业,则根据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学生参加本科自学考试、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与有关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开展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了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
学院硬件设施完备,教学楼、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微机房、语音室、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室、宽带校园网、刑侦实验室、模拟法庭、手枪射击训练场、机动车驾驶专用场所、学生公寓、食堂、浴池等设施一应俱全。其中,有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需要的、总价值1703.54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计算机台数为1184台,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共设有座位1040座;建有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覆盖学院各部门、采用国际标准模式的校园网。学院正加紧实施校园改建、扩建工程,1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图书大楼已竣工。之后,学院又投入600多万元,兴建学术报告厅。警体馆也正在筹建中,进一步完善了办学条件。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敬业、精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教师总数达351人(含专任教师154人,兼职教师69人,兼任教师128人,在校生总数5735人,生师比为16.34:1(<18:1)。40岁以下青年教师139人(其中专任教师116人),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含在读研究生)75人,占53.96%(>35%)。高级职称教师48人,其中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的26.6%(>20%)。专任教师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99人,其中讲师以上职称73人,“双师素质”教师28人,占28.3%(<50%)。兼职教师67人,其中高级职称达35人,比例为52.24%,且专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适应。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计203人,实习指导教师(兼职教师)69人,兼职教师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的34%(>20%),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4人,在读研究生57人。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增后劲,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学科、教材建设以及专业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已有100余人参加全国统编、通用教材的编写工作,自编、参编教材近百本,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安徽警官业学院学报》作为全省政法系统惟一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已连续两年被省新闻出版局、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优秀学报。
学院始终坚持政治建校、以德治校,按照“以生为本、办学为民”的办学理念和“两个能力(应试能力、应用能力)、一个素质(军人素质)”的培养目标规划和开展各项工作。坚持“立足政法、面向社会”,设立法学、经济法律事务、司法执行、行政法律事务、法学英语、社区法 律事务、法律文秘、治安管理、刑侦、警察、社会保障,新设的特警、法制新闻、电子政务、网络应用与安全、司法会计、 国际贸易、公共事业管理等18个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发人民警察服装,佩人民警察学员警衔。学院还聘请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同志来院兼职任教,担任专业理论课或实践课的教学任务。社会用人单位广泛参与、指导和支持 学院的改革建设,并为学院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在安徽省17个市的司法局和部分监狱、劳教单位、律师事务所、 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等部门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25个。此外,学院还在合肥市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4个。同时,学院对学生实行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政治坚定、知识广博、技能娴熟、作风过硬、体魄强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法律人才和预备警官。
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需要;坚持就业教育,“宽窄并举”设置专业;坚持专家决策,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行业和社会参与,走产学研结合之道;坚持正确定位,办出高职专业特色。
学院始终坚持法学和警官教育必须为法制建设服务和司法警察队伍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适应时代需求,不断进行专业改造,合理设置专业。
依托较为成熟的法律类优势专业,适度加大工学、文学、管理学类专业的建设力度,建立新的专业生长点。目前学院共有法、工、文、管类18个专业,初步形成了以法学、警察两大类专业为主,公共事务管理、社会保障、国际贸易(商务法律方向)、会计学(司法实务方向)、应用英语(法律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安全方向)、新闻采编与制作(法制新闻方向)、法律文秘专业占有一定比重,门类较为齐全,专业特色鲜明,基本覆盖司法警官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理专业结构。
在专业设置上,学院密切关注社会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2002年,学院根据社会保障人才需求,增设了社会保障专业;2003年,根据警察队伍建设的需要,学院增设了《刑事侦查》和《治安管理》专业;2004年,根据快速发展的城市社区对法律人才和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对法律文秘人才的特殊需要,学院增设了《社区法律服务》和《法律文秘》专业;特别是2005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趋向高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和近年来暴力性案件、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案件的增多,使警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面临严重挑战和新的研究课题,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及时增设了教学成本虽高,但却是司法机关工作急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安全方向)》和《安全保卫(特警方向)》两个专业;为适应法制新闻工作的发展需要,学院增设了《新闻采编与制作(法制新闻方向)》专业;为适应国际贸易对实用性法律人才的需求,学院增设了《国际贸易(商务法律方向)》专业;为适应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需求,学院增设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为了满足司法机关对书记员人才的迫切需要,学院适时将原来的《律师事务》专业调整为《书记官》专业。
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拥有稳定的就业推荐渠道,并组织学生参加全省招警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公务员、事业单位录用考试,曾成功地向公 、检、法、司、民等各级国家机关和企业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历届毕业生中现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近百人,博士学位的7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填补中国法学领域两项空白的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宋功德。自1999年开始的各类人事录用考试中,学院毕业生更是捷报频传,在社会被录用人员比例中遥遥领先。2003年全省劳教系统录取的10名人民警察中,有8名是警院毕业生;上海铁路公安局在我省招录10名人民警察,有7名来自警院。近期又传佳讯,2004年全省招警考试,学院又有近500名同学通过了笔试,150多人被正式录用。在肥东县公安机关录用的22名人民警察中,警院毕业生即占了12人。2005年,我院又有多名毕业生被地方政府以及公安、法院、人大等有关机关录用,仅合肥市公安局就有我院68名同学被录用为特警。还有部分毕业生通过了今年公务员考试被我省各级政府机关录用。今后,学院还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寻求多方支持,搞好 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指导,不断提升毕业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