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为枳
【翻译课文】
原文: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翻译: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原文: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翻译:身边的人回答说:等他到来,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您面前经过,您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您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原文: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翻译: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酒喝得畅快时,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原文: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翻译: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原文: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翻译: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水土差别。现在人们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
原文: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翻译: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课文分析】
这则故事犹如一幕精彩的独幕话剧。
从时间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前后两段:酒宴前、酒宴中。
从地点看,我们可以把整个故事安置在楚国的朝廷上。
从人物看,有晏子、楚王、楚王近臣、盗者、吏等。
从情节看,先是楚王与近臣密谋,后是晏子与楚王斗智。
从人物性格看,楚王从欲辱之的阴暗心理开始,到反取病的尴尬局面结束。
晏子习辞,这里暗示晏子机敏、善辩,为他最终战胜楚王伏笔。而楚王明明知道这一点,却还要辱之,说明楚王自以为是,自讨没趣。楚王能与左右商量,则说明他还有一点自知之明;这为他最后能自我解脱留有空间。
从人物性格看,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他既要完成使命,又要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文中晏子有个很重要的动作避席。此时的晏子心中有怒火,但表现却显出君子风度。
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来到楚国。楚王与近臣导演了这场戏,原本要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但因晏子机智善变,从容不迫,巧妙地回敬楚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复习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 楚王赐晏子酒。早已经密谋要辱之,却还赐晏子酒,写出楚王虚情假意。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当酒酣之时依计行事,说明时机把握得很好。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楚王明知故问,准备发难。
对曰:齐人也,坐盗。无中生有,煞有介事,自欺欺人。 )
2.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这里的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 楚王视晏子而问,楚王这一视,充满着得意的神态,是流露着蔑视的眼光。 )
3.最后楚王知道自讨没趣了,为什么还要笑?
( 楚王是无可奈何的笑,这是苦笑,是尴尬的笑,自嘲的笑,痛苦的笑。 )
4.如何理解晏子的回答?
( 晏子说了四句话,第一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前三句晏子巧妙地暗暗地打了个比方。第四句,话题一转,直接把这个比方抖出:这个齐国的盗,就像橘,它生于齐是橘〈不盗〉,而生于楚却成了枳〈使民善盗〉。
同为橘,因为生长的区域不同,名称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同的生长环境:水、土。在文中这是打比方,晏子面对楚王齐人善盗乎的一句带有挑衅和侮辱性的问话,针锋相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
5.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 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要羞辱齐国。齐人固善盗乎?一句泄露了天机。 )
6.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 聪明、机智、善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