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课文翻译】
原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翻译: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至宝。
原文: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翻译:嘴巴不善于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器物。
原文: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翻译: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不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用具。
原文: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翻译:嘴巴上说好听的,自己行动丑恶的则是国家的妖孽。
原文: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翻译:治国的人敬重国家的至宝,爱惜国家的器物,使用国家的用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课文分析】
通过分类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荀子对能言又能行的人赞美(敬),而对言善却行恶人的憎恶(除)。
在表明对这两类人态度的同时荀子还辨证地分析了另两种人:不能言但能行的人;能言但不能行的人。这两种人虽然有一方面的短处,但也有一方面的长处,那么就要用 他们的长处。所以,对这两种人也要爱和任。荀子的这个观点,今天看来仍是可去取的。
【思考问题】
1.在言行关系方面,文章列举了哪几种不同的表现?
( 第一种:能言、能行;第二种:不能言、能行;第三种:能言、不能行;第四种:言善、行恶。 )
2.作者对言行关系方面的不同的表现,给予什么评价?
( 作者评价:第一种人是国宝;第二种人是国器;第三种人是国用;第四种人是国妖。 )
3.作者对上述四种人,应该如何处理?
( 对这四种情况,应该分别对待:敬、爱、任、除。 )
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用人要任人唯贤,对不同的人要取其长处,对言善行恶的人不能姑息,而要坚决清除、屏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