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
【结构分析】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引出本文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北国春风一下子到来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段),再用江南的春衬托北国春风的粗犷。结尾独句成段,意味深长。
【课文分析】
文章描写了北国春风的粗犷之美。作者不仅从生活角度,环境角度,而且从生命意志的角度审视春风,把她描绘成季节的使者和自然命运的敲门人。
开篇交代关于北京春天的两种常见意见,直接了当地点明北国春天的短暂;第二个意见引出议论的焦点是春风,这也是本文的写作话题。北京的俗语春脖子短,说法形象,点明北国春天的短暂。
第3段,作者以江南的春天作比较,再引用古诗词名句强调江南之春的柔美。
作者描写冬的景象言简意丰,如:是水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是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句中潭、溪、井、台列举出北方水的几种形态。坚持一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冰天冰地的景象。
作者写北国春风到来时的景象,用准确传神有力度的动词、拟声词,用短句,直接写出春风来得迅猛,出乎意料,气势浩大。这些描写给人直观的感受,真切而直接。
作者还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间接描写往往能从侧面丰富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着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用河水开裂、碗口的病枝刮折、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从低到高,从小到大,气势越来越彰显出来,衬托出春风给北国带来的壮美。
写景离不开写人,北方春风的壮美与北国村民的豪迈息息相关。过草地、走沙漠、扑山梁,又是短句,又是一连串动词,简洁,干脆,一如北国的春风。
文章无论写景还是写人,线条简洁,语言短促,像岩画或石刻那样,既粗犷有力,又具有地方特色。
复习
【思考问题】
1.第1段中,春脖子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脖子的含义是什么?
( 比喻。 含义是持续的时间。 )
2.第3段意见里说的景象中的景象是指什么?
( 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
3.第4段哪句话暗示作者现在不太喜欢江南的春天?
(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
4.第5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 承上启下。 )
5.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 句中潭、溪、井、台,列举出北方水的几种形态;省略号,则交代了冰的形状各种各样,远远不止这些,暗写冰在北国冬天很普遍。 )
6.北方春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
7.南方春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
8.举例说明,本文直接描写北国春风有什么作用?
(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鸣鸣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这样直接描写春风,给人直观的感受,真切而直接;北国春风像百万骑兵鏖战,写出春风来得迅猛,出乎意料,气势浩大。 )
9.举例说明,本文间接描写北国春风有什么作用?
( 间接描写往往能从侧面丰富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着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用河水开裂、碗口的病枝刮折、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从低到高,从小到大,气势越来越彰显出来,衬托出春风给北国带来的壮美。 )
10.作者为什么怀念北国的春风?
( 北国的春风及时送走坚冰霜雪,伴随作者经历艰苦的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