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短文,回答9-13 题。(15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④,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⑥。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对曰:仿佛志⑧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诣:拜见。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箅: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箅。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所收获的知识。⑧志:记得。⑨更相易夺:互相改正错误。
9、解释下列几个加点的字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3)俱委而窃听( ) (4)言无遗失( )
10、上面两段文言文中都有一个通假字,请找一个,并指出所通的字。(1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句子的意思。(4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12、甲乙两文都以小孩子为主人公,甲文侧重表现
;乙文则侧重于表现
(4分)
13.结合选文,简单分析元方从小就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9、约定 离开 偷偷地 遗漏、忘记的地方
10甲文中的尊君在不和乙文中的尔颇有所识不句中的不都是通假字,通否。
11、太丘说:即然这样,只吃稀粥也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12、元方善于维护父亲尊严的应对思辩之才 元方和兄弟季方两人善于抓住机会学习的刻苦好学精神
13、一是父亲陈太丘的言传身教,二是元方自己聪明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