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