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这些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正月初一是元旦(后来引进阳历后1月1日叫元旦,才改称春节的),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14.作者认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是什么?请参照示例将文章内容的要点补充完整。(4分)

(1)和谐天人,亲近自然;

(2) ▲ ▲ ▲ ▲ , ▲ ▲ ▲ ▲ ;

(3) ▲ ▲ ▲ ▲ , ▲ ▲ ▲ ▲ 。

15.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6分)

(1)第一段写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情有何作用?(3分)

(2)赏析第三段画线句比喻手法的精妙之处。(3分)

16.文末说: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请你以琦君散文《春酒》的具体内容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4分)(2)和谐人事,沟通人心/深化感情/凝聚人心 (3)和谐身心,关怀生命/安顿欲望(每个短语各1分)

15.(6分)(1)(3分)内容上:列举韩国申遗成功的例子,让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渐渐被人漠视,强调了要重视传统节日;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传统节日价值的论述。(答出一个方面得2分,答出两个方面得3分,意近即可)

(2)(3分)这个比喻写出了中国传统节日分布均匀、大小更替的特点(2分),节这个字还暗含了节日的意思/平常的节日像竹筒一样滑溜溜一下就滑过去了,节日需要停顿一下,精心地过。(1分,意近即可)。

16.(2分)参考示例:温暖自己:在春节的时候我到各家喝春酒,各家都盛情招待,我吃得肚子鼓鼓的,像蜜蜂;温暖别人:我们家还把花厅借给别人,妈妈把自己酿造的春酒拿出来给大家分享。(温暖自己、温暖别人各1分,表述大体正确即可)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