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花事》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花 事 抚州娃子

文文6岁那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小而密,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引来了不少小蜜蜂和白蝴蝶,过路的行人无不驻足观望。

文文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问妈妈。妈妈说是桃花。

过了半个来月,那树上的花朵落光了,枝上长出了绿叶。文文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二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粉红的花朵。

文文和爸爸路过院墙外,文文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桃花啊!

爸爸说,那不是桃花,桃花开得更大,开得更稀,颜色更红。

文文问,那是什么花?

爸爸说他见得少,不太清楚,也许是樱花。

文文一定要问个明白。爸爸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饭吃!

过了十来天,那树上的花朵全都凋谢了。文文又慢慢忘了这事。

第三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花。

文文叩开王大伯的院门,问他那树上开的是什么花?

王大伯说是一个远方亲戚给的树苗,他也不清楚,不过看样子像是海棠花。

文文从没有见过海棠花,但他似乎听人说过海棠是在秋天开的。于是他继续问下去。王大伯很不耐烦地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钱花。

后来花落了,文文又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四年春天,王大伯院子的花如期开放,又唤起了文文的好奇心。

文文特意找来邻居家的一个读中学的大哥,问他那是什么花?

那大哥睁大眼睛,看了大半天也说不出花的名字。

文文急了,问,你不是上了生物课吗?怎么会不知道?

大哥说,甭提了,生物课是副课,全被主课老师占用了。不过看花样子像是桑树花。

文文不信,说他见过桑树花,不是这样子的。

大哥很丢面子,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度花开花落。不知不觉,文文已经上中学了。这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悄悄长成了大树,树上的花越开越多,煞是壮观。可他仍不知道那是什么花。

一次,文文问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却说课本上也找不到。文文便说您教生物课,肯定知道。生物老师很生气,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着呢!知道又有什么用,你还是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

直到l6岁那年,文文读高中,他看了很多课外书。他在读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时,从书页间看到了一幅彩色插图,图中樱桃树上的花与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树上开的花竟一模一样。

文文终于知道王大伯院子里开的是樱桃花了。更可喜的是,他在这年夏天还意外地看到树枝上结满了长柄小个的红樱桃。不会错。他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他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每一个人。他告诉了爸爸妈妈,也告诉了王大伯等人。可是他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都说知道那是樱桃树又有什么用!

不过,文文觉得挺有用。

等到来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樱桃树再次开花时,文文总自豪地对围在墙外看花的小朋友说,你们都看清楚,这树上开的可是樱桃花呀!好美的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4分)

25.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在字里行间自然地生长出来的,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5分)

26.对本文分析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B.本文的花事在文文心目中不是小事,它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王大伯等人认为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考试又不考它,这些共同反映出人们的功利主义心理,也直接批判了学校应试教育的危害。

D.小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E.文文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因为他通过了自己的探索、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多年没人能正确回答的问题。

F.小说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读后让人们心灵震颤,发人深省。

27.小说中的文文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请谈谈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过的困惑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5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花 事

24. 4分 《花事》写一棵树上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大家不知道它叫什么花,在大人们看来,那只是一树无用的花(或:是一件很无用的花事)。一个叫文文的孩子,面对大人们的批评指责,从6岁开始到l6岁读高中,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弄清它叫樱桃花。

(评分意见:符合大意即可。答案侧重在后一点)

25. 5分 本文充分肯定了孩子身上(文文)的科学求真的精神(或肯定了孩子敢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从侧面也表现了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忧虑。

(评分意见:根据大意给分。前一点属于正面肯定,占3分,后一点属于侧面否定,占2分)

其他参考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问题意识),远远比获得眼前的一些实惠(利益)更重要。可给满分5分。

26. 4分 C D

27. 5分 答案示例:第一问启示(占2分):持之以恒,可获成功;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刨根问底答对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问:写出自己的困惑(1分),写出自己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言之有理(2分)。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