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从“旗亭画壁”谈诗词音乐美》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从旗亭画壁谈诗词音乐美

董玉玲 武士诚

唐诗宋词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的历史了,虽然古今语言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为什么至今人们读起来仍是那么琅琅上口,听起来仍是那么悦耳动听呢?

这是由于诗词原本就是可以歌唱的缘故。

先是诗的歌唱,

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唐代经济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诗和音乐的发展。酒肆、歌楼、妓院、秦楼楚馆少不了音乐。乐家们就把诗配上曲,供歌妓们演唱。这配上曲的诗也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了。而诗人们,也都以自己的诗能被乐家们采用,配上流行曲调给姑娘们去演唱引为莫大的荣幸。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偶到旗亭(即普通的酒店)小饮,有歌女唱曲宴乐。于是四人便私下约定以歌女演唱谁的诗作多少来判定各人诗之高下,并画壁作记。这时,只见歌妓们拂琴理筝,舒展歌喉,相继唱起了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诗,但却惟独没有演唱王之涣的诗作。三人遂相与笑谑王之涣。这时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漂亮的一位姑娘说,如果她不演唱我的诗,那我就甘拜下风了。话音未落,只见那位最美貌的女子手弹琵琶,轻启朱唇,唱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___,_______ 。(王之涣《凉州词》)四人相顾大笑。歌女问其故,始知眼前乃是当朝四大诗翁。惊定之后,遂重理琴筝与之高歌畅饮。这就是早在唐代就已闻名天下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这个故事证明诗是入乐歌唱的。

词也是能歌唱的。

起初诗人们还不肯牺牲用惯了的五七言诗体来迁就曲拍,只是由乐家们添上许多泛声,勉强凑合演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人们最终还是抵挡不过时代的激荡,渐渐的就随从歌唱时代的要求,也就依曲拍为句了。乐家们创制出每个曲子的名称,就是后来的词牌了。为适应曲拍的需要,诗人们也就不再死守五七言体,而渐渐有了更适合曲拍的长短句。这也就开始了倚声填词的时代。龙榆生在《唐宋名家词选》中写道: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为词,始行于世。姜夔在他的《过垂虹》诗中也写到: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这是说他作新词,给小红(范成大送给姜夔的歌妓)演唱,自己在一旁吹箫相伴。那时,凡是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词已广为歌唱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词到宋末,发展到了顶峰,渐渐地脱离了音乐,成为文人用以抒情的新兴诗体了。词一旦与音乐脱离,就不复依附于歌了。但由于词牌、字数、平仄、节奏、押韵等已经模定,所以诗词的音乐美将是永恒的了。

故而,唐诗宋词在今天读起来,仍然富于音乐的美感,给人以特别的情趣。

思考:

1.在文中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2.为什么说我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是永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略)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