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风的《锦绣与中华色彩观念的形成》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丝绸薄如蝉翼,轻似云霓,美若彩霞。丝绸的种类较多,包括绢、缎、罗、纱、绡、纨、绨、缯、绮、绫、锦等,宛如百花盛开,各有其美。所谓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花纹图案,色彩斑斓,图案华丽,具有审美价值的高等丝绸。譬如新疆出土的汉代著名的《红地韩仁绣锦》就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是在红色地锦上,织绣着具有汉代特征的图案,即云气纹、动物纹和吉祥语的组合。这件作品色彩丰富,图案华美,是汉代织锦的代表作。 ②锦绣的出现是丝绸生产技艺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华色彩观念成熟的标志。 ③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能够认识、提炼和利用植物染料。诸如从茜草中提炼红色颜料,从荩草中提炼黄绿色颜料,从蓝草(马蓝草、木蓝草、槐蓝草)中提炼蓝色颜料,从紫草中提炼紫色颜料等。《诗经小雅采绿》就是抒写一位妇女采摘染料植物的诗歌。朱熹注云:蓝,染草也。植物染料的发现和利用是一大进步。其二,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利用人造颜料装饰和美化生活用品的审美意识。其三,这个时期,我们祖先已经形成了五色观念。彩陶时代形成了五色观念,锦绣时代五色观念得到了继续巩固。东汉织锦常用红、蓝、黄、绿、白五种色彩,是五色观念的具体实践。譬如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就是在蓝地上,织绣了红、黄、绿、白花纹,合为五色,是典型的东汉织锦的代表作。这件织锦总五色而极思,尽众化之为形(张率《绣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四,随着染丝、染绸和印花技术的发展,这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以正色来配制间色的技术,大大丰富了色彩的种类。【A】有人对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绸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大部分是间色。这是古代的科学证据。【B】《说文解字》中收入不同色彩的丝织品就有35种之多。这是古代的文献证据。【C】汉代墓葬出土的织锦有绛、白、黄、褐、宝蓝、淡蓝、油绿、绛紫、浅橙、浅驼等10多种色彩,其中大多是配制的间色。这是古代的实物证据。 ④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是在丝绸锦绣生产中丰富了对于色彩的认识,所以也就将色彩与丝绸锦绣联系在一起了。尤其是在对于一些色彩的命名用字中,更可以看到丝绸锦绣对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譬如红、绿、紫、绛、缃、绯、缁等表示色彩的文字皆与丝绸锦绣有关。如《说文》云:红,帛赤白色;绿,帛青黄色也;紫,帛青赤色;绛,大赤也;缃,帛浅黄色也;绯,帛赤色也;缁,帛黑色也等。虽然丝绸锦绣并不是提炼色彩的原料,但是人们对于色彩种类的发现和利用确实与丝绸锦绣的生产需求有关,所以就用各种色彩的丝绸锦绣作为标识色彩的文字。因此,在这些标识色彩的文字里就永远积淀下了丝绸锦绣的痕迹。这足以证明,丝绸锦绣与中华原初色彩观念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