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
假如说话有艺术,听话当然也有艺术。说话是创造,听话是批评。说话目的在表现,听话目的在了解与欣赏。 听话包括三步:听、了解与欣赏。听话不像阅读能自由选择。话不投机,不能把对方两片嘴唇当作书面一般啪的合上,把书推开了事。我们可以听而不闻,或者不听不闻更妥当些。当然,听话而要逞自己的脾气,又要不得罪人,需要很高的艺术。可是我们如要把自己磨揉得海绵一般,能尽量收受,就需要更高的修养。因为听话的时候,咱们的自我往往像接在盒子里的弹簧人儿,忽然会哇的探出头来叫一声我受不了你。要把它制服,只怕千锤百炼也是徒然。除非听话的目的不为了解与欣赏,而另有作用。 听人说话,最好效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若要细加注释,未免琐细。不过,不求甚解,总该懂得大意。如果自己未得真谛,反一笔抹煞,认为一切说话都是吹牛拍马撒谎造谣,那就忘却了说话根本是艺术,并非柴米油盐类的日用必需品。责怪人家说话不真实,等于责怪一篇小说不是构自事实,一幅图画不如照相准确。 谁都知道艺术品的真实并不指符合实事。亚里士多德早说过:诗的真实不是史实。而最普遍的创造是说话。不过我们看戏听故事或赏鉴其他艺术品,只求诗的真实。虽然明知是假,甘愿信以为真。听话的时候恰恰相反:诗的真实不能满足我们,我们渴要知道的是事实。这种心情,可叫做宁可不信。同时我们总借用亚里士多德必然与可能的原则来推定事实真相。举几个简单的例。假如一位女士叹恨着说:唉,我这一头头发真麻烦,恨不得天生是秃子。谁信以为真呢!依照可能与必然,推知她一定自知有一头好头发。假如一个人当面称谀,那更需违反心愿,宁可不信。他当然在尽交际的责任,说对方期待的话;很可能他看透了你意中的自己。 听话而如此逐句细解,真要做到水至清则无鱼了。我们很不必过分精明。虽然人人说话,能说话的人和其他艺术家一般罕有。辞令巧妙,只使我们钦慕作者的艺术,而拙劣的言词,却使我们喜爱了作者自己。 说话的艺术愈高,愈增强我们的宁可不信,使我们怀疑,甚至恐惧。笨拙的话,像亚当夏娃遮掩下身的几片树叶,只表示他们的自惭形秽,愿在天使面前掩饰丑陋。譬如逢到蛤蟆般渺小的人,把自己吹得牛一般大,我们不免同情怜悯,希望他天生就有牛一般大,免得他如此费力。逢到笨拙的谄媚,至少可以知道,他在表示要好。老实的骂人,往往只为表示自己如何贤德,并无多少恶意。一个人行为高尚,品性伟大,能使人敬慕,而他的弱点偏得人爱。我们钦佩羡慕巧妙的言辞,而言词笨拙的人,却获得我们的同情和喜爱。大概说话究竟是凡人的艺术,而说话的人是上帝的创造。 (选自杨绛著《杂忆与杂写(增订本)》,文字有删节) 19.为文章拟一个标题,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理由。(3分) 答: 20.在年级举办的主题为会说话重要还是倾听重要的辩论会上,正方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材料,请你运用文中的相关文字,为反方辩手提供帮助。(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