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克己复礼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座号______
一、复习要点
1.背诵12.1、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礼治主张。
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二、成语解释(克己复礼、待贾而沽)
克己复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
礼崩乐坏:
名不正,言不顺:
手足无措:
犯上作乱:
待贾而沽:
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匏瓜空悬:
愚不可及: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阅读题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4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2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孔子为何要 正名?
四、探究题
1、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你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
2、孔子主张为父母守孝三年,但宰我反对,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孔子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孝?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孝道?
参考答案二、成语解释(克己复礼、待贾而沽)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待贾而沽:等待好的买主卖出去。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
磨而不磷:坚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
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内质秀美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极其愚蠢。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做事。
三、阅读题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4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2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孔子为何要 正名?
孔丘认为,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孔丘认为,每一个名都有它的意义。代表社会的各种关系的名的意义,就是周礼的规定的那些条条框框。
孔丘不是改变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符合实际的情况,而是用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纠正当时他所认为是不符合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他所谓正名,正名就是复礼。(12.1)
四、探究题
1、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你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
没有矛盾.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孔子教学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符合礼教规定的,一定不要做。这与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跟尊重个性其实是没有差别的。现代教育主张张扬跟尊重个性,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礼教的基础上,即法律所规定的最低限度。比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侵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孔子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对整体礼教的遵从下,而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性是针对个体发展,二者并无矛盾。
2、孔子主张为父母守孝三年,但宰我反对,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孔子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孝?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孝道?
仁从孝做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老吾老,幼吾幼,才能推己及人,爱他人之老幼他人之幼,然后才能泛爱众。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人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先事亲,笃于亲之后,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逐步渐进到同事、朋友以至全社会的人,这是儒家的爱人。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
五四至今的人们,总是对古代的割股疗亲、目连救母的愚孝念念不忘,肆意菲薄。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的,孝再愚,也还知道要去孝顺父母,其过程虽有差池,其动机仍需褒扬。例如《二十四孝》所选孝行,事迹十分突出,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使人阅读或听讲后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我们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