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 (chn) 蒙茸(r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ng)夷 栖鹘(h)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 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 惊寤(w) 松江之鲈(l)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凛乎其不可留也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
D.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断(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巉岩
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 D.披(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黄泥之坂 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余亦悄然而悲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 ,顾而乐之,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
19.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顾安所得酒乎 2.披蒙茸 3.顾而乐之 4.适有孤鹤
5.已而叹曰 6.履巉岩 7.攀栖鹘之危巢 8.横江东来
9.反而登舟 10.掠予舟而西也
20.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 、 ,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 、 ;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 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
21.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22.作者是如何逢鹤的?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23.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4. .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25.与前《赤壁赋》的写景句子作比较,意境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说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景物描写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26.后《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如何的,请简要分析。
27.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良夜何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以待子不时之须
④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听其所止而休矣
⑥归而谋诸妇
⑦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⑧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1. B 冯png, 戛ji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8.B 9.C 10.B 11.D 12.A 13.C14.A 15.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16. B 履:登、踏
17. A.(A项中两个之字均为音节助词。B项中两个顾字,前者转折连词,为但是,可是意,后者为反问副词,为难道意。C项中两个而字,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D项中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为到意;后者为形容词后表比较。)
18.①木叶尽脱 仰见明月 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 水落石出
2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羽化而登仙
21.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22.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23.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24.如:《赤壁赋》描写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谈到某点并言之成理即可。(3分)
27.①这个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②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③留着你意外的需用。④先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⑤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⑥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⑦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⑧我提起衣裳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稠密的杂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象虬龙一样弯曲的古木,手扳着鹘鸟栖宿的高巢。府视水神冯夷的深宫,这时两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