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 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E.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人我不二天人合一等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13.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3分)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14.请概述本文所阐述的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4分)

15.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4分)

参考答案:

12

分析概括

B

E

5

B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将原文的主语医生偷换成我国的中医疗法。E项,原文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是或然、可能判断,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是必然、肯定判断。

13

分析筛选

A

3

A项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借助的是外物而非身体语言,不符合文中体贴的意思。

14. (4分)

中方:体贴自然,视其为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

西方:视其为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

评分标准:中方观点2分,其中体贴自然,视其为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1分,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1分。

西方观点2分,其中视其为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1分,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1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意思相近,也可得满分。

15. (4分)

(1)因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不是认知,而是身体践履,是一种生命体验。

(2)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3)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4)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评分标准:四个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二点得4分。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