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乡村 王洪勇
①我对纯粹乡村的最后记忆止于2001年的那个色彩斑斓的夏天,在张北一个叫马裕村的村庄。
②那种纯粹的乡村影像只有在黑白电影里才能看到,被斜阳覆盖的村中央,有一株历经数百年风霜的老柳树,老柳树的躯干虽已斑痕累累,但却仍然枝繁叶茂。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老柳树的树干上建造了无数鸟巢。老柳树下有一口古老的砖井,砖井上架着经年的辘轳,辘轳左边的青石板上坐着两位年轻的女人。女人一边说笑着,一边在飞针走线地纳鞋底,年岁稍长的女子用于纳鞋底的针似乎有些钝了,不时的在自己黝黑的发上蹭一蹭。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在她们周围觅食,老母鸡咕咕地叫着,小鸡崽们的叫声却是柔弱的。老柳树右边有几株向日葵和几株豆角秧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生长,我想这几株向日葵一定不是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太名贵太有功利性,这几株向日葵在寂寞时光里缓慢生长着,没有人会关心它们的欢乐与忧伤,它们鲜艳的色彩虽然富有诗意,但这种诗意是融入庸常日子的宁静诗意。
③这些影像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在一些无奈的时光里我不由得时常想起。2010年再去张北时,我向当地的一名书法家问起马裕村,书法家笑着说,马裕村早已经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我瞪大眼睛问。书法家似乎有些责怪我的孤陋寡闻,他说:您不知张北在搞新农村建设吗?现在农民都住进高楼了。书法家在说这句话时还带着一点炫耀。我说那么农民以后就不种地了?书法家说怎么不种地了,地还是要种的,只是农村更城镇化了,现代化了。我说以后农民还养猪养羊养猫养狗养鸡吗?书法家似乎认为我提的问题很笨,竟然很欧式地推开双手说,这个问题只有上帝知道。
④是的,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上帝知道现实中全球化的乡村在渐渐地消失吗?
⑤在乡村渐渐尘封在岁月深处时,我曾在一个雨意缠绵的周末,一个人悄悄地坐上了去青海的火车,到西北歌王王洛宾生活过的地方去寻找歌王的足迹,然而我的寻找显然是徒劳的。7月的青海湖是寂静的,散漫的油菜花在宁静的时光里缓慢盛开,却没有油菜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在翠绿的草滩上牧羊。时光是寂静的,油菜花是寂静的,青海湖是寂静的,一切都是寂静的,而我却是哀伤的。我知道我不会在这个遥远的地方找到那个美丽迷人的牧羊女,我也知道王洛宾早已成为过去时,但我仍然要去寻找,我要去寻找什么呢?其实我的寻找就是一种和青春有关和故乡有关和诗以及音乐有关,更和梦想有关的乡村情结。
⑥这份乡村情结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烙在心灵深处的乡土情结。一个人不管走出多远,漂泊多久,他的内心都装着一方故乡的泥土,即使他故乡的土地贫瘠而荒凉,他也在深深地爱着他的贫穷的故乡,因为这块热土埋藏着他的根脉,润泽和滋养着他的成长。
⑦每一个有乡村生活史的人,心灵深处都会有一方温情和诗意的热土,这方热土就是你精神家园的依托。你乏了累了,它会拥抱你,为你奉送宽厚慈祥的微笑;你潦倒落魄,它会收留你,用温情的双手抚平你心灵的伤口。
⑧可是,在这个浮躁忙乱的世上,哪儿还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呢?现实中的乡村即使还保存有一些自然的影像,但往往已失去了生活的韵味,更缺乏精神的底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同时兼具这些特质的乡村只存留在我们的理想中。
⑨理想中的乡村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走远,就像牧歌要从草原上消失一样,我们很难再看到一处用玉米秸秆围起来的农家小院,玉米秸秆上爬满了绿色的豆角秧和牵牛花,粉红色的牵牛花是喇叭状,牵牛花娇艳的喇叭筒里注满了晶莹的露珠,而一位梳着麻花辫子的少妇正站在绿篱笆的一株杨树下,一边纳鞋底,一边和年老的女人说话。
⑩让我们苦苦守望的乡村真的在渐渐消失,那些用来饮水的老砖井,那些把女人的容颜都纺老了的木制纺车,那些结构简单的黑白露天电影,那些残存的土墙头,那些银白色的月光下我们所大声歌唱的美好的歌谣。
11 理想中的乡村在远逝的岁月深处,在泛黄的黑白照片里,在我们懵懂的童年记忆里。那里有自然天成的美丽景观,那里有最俭朴的原生态生活。那里天空没被污染:大地绿茎如茵,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共存,每一株绿草每一片落叶都能找到生存的尊严,每一个人每一个日子都过得散淡而宁静,没有大喜,没有大悲,充满温情,永远安详。
12 然而我们的乡村正在渐渐消失,给我留下的是那些永远鲜活的记忆
(选自《散文百家》2011年第9期,有删改)
|
16.全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乡村?题目渐行渐远的乡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17.文章第(5)段叙写青海湖有何作用?(6分)
18.对马裕村的消失,我与书法家分别表现出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概括。(6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中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与马裕村的向日葵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模式,鲜明的对比中凸显了两种不同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内涵。
B.文中⑩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优美的文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图景,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这幅图景代表着作者心目中一种最理想最优秀的生活模式。
C.文中说乡村情结和青春有关和故乡有关和诗以及音乐有关,更和梦想有关,形象地说明乡村情结与整个农耕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D.文章结尾说乡村给我留下的是那些永远鲜活的记忆,这些记忆来自有着纯粹的乡村影像的马裕村和寂静的青海湖,也来自于我内心理想中的故乡。
E.本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通过叙写乡村的沧桑巨变,并通过消失走远远逝等词语的反复,突出地表现了现代社会给我这样习惯怀旧的人所带来的心理冲击。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16.答:三类:记忆中的乡村 现实中的乡村 理想中的乡村(3分)
情感:失落、怅惘;眷念(依恋)、怀念。(各1分,共2分)
17.答:①通过作者亲历,表现令人向往的牧场美景已不见,令人怀恋的乡村生活已走远;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渐行渐远的哀伤。③从乡村影像巧妙地过渡到乡村情结,为下文对乡土情结的抒情议论作铺垫。(一点2分)
18.答:我:否定(吃惊、遗憾、失落)(1分)理由①失去了自然天成的美丽景观消失(自然的影像);②逝去了最俭朴的原生态生活(失去了生活的韵味)③乡村情结找不到根脉,精神家园找不到依托(失却了精神的底蕴)。(3分)
书法家:肯定(高兴、赞赏)(1分)理由: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农民生活生产水平均有提高。(1分)
19.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