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18.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19.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C.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20.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8.A(曲解文意。第一段说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学而优则仕并不是一种科学制度。)

19.B(强加因果。第四段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是个大的背景,而不是学而优则仕导致的。)

20.D(A项强加因果。第二段指出促成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是文吏统治。B项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第二段明确指出这些士能够被原谅个中原因固不止一段。C项说法绝对。第三段指出中国的贵族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