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YW13010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编写人:陈圣兵 审核人:邱星光 编写时间:2013年8月
班级: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牢记历史教训,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学习重点】
1.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预习说明】
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历史。
2、梳理文章结构,划出本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部分。
【知识链接】
历史回放
⒈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 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⒉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 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⒊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⒋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⒌该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⒍纳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以希特勒为头子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
学海拾贝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凝重(nnɡ) 纳粹(su) 焚尸(fn) 雏菊怒放(ch)
B.婆娑(suō) 嬉笑(xǐ) 撰写(zhun) 明媚温暖(mi)
C.沼泽(zhǎo) 凋谢(diāo) 废墟(xū) 步履蹒跚(lǚ)
D.戕害(qiānɡ) 窒息(zh) 祷告(dǎo) 销声匿迹(l)
2.下文横线处的句序已被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D )
________。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实验。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篇世界新闻大奖作品,导语部分是 ,
背景部分是 , 主体部分是 ,结语部分是 。
|
二、文本探究
1、新闻背景部分探究
奥斯维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明确:杀人工厂,人间地狱。
2、新闻主体部分探究
走近纳粹的杀人工厂,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纳粹是怎样残害囚徒的,而是写现在参观者的大量感受和反应,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相关内容,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
①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揭露了纳粹的残酷和暴行。
②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③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3、本篇新闻主题的探究(综合导语、主体和结语中的关键语段)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但这个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
提示:仔细读一读文章的如下几段文字,然后思考
Ⅰ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①现在的布热金卡是美好祥和的,但作者为什么要否定这一切?
明确:告诫人们,要铭记历史,不忘罪恶。
Ⅱ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②要为这里遇难的人们写些什么才能对得起他们?
明确:提醒人们,要哀悼死者,祭奠亡灵。
Ⅲ
|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③在经历了地狱里的旅行之后,为什么再一次写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 ,孩子们在追逐嬉戏?
明确: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珍惜和平。
|
|
|
三、延伸拓展
新闻所写的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而罗森塔尔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
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叙述,而这篇新闻从头到尾贯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沉重、压抑感。
新闻的生命在于时效,而本篇新闻时效性不强。
这就是标题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原因吧。
但它还是一篇新闻,只不过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大家分析一下一篇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能获得大奖?
明确:这是因为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正如授予这篇新闻普利策大奖的颁奖词所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第一和结尾自然段景物的描写)、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四、学以致用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请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示例:当时,她也许想到了她的家人,也许想到了她的爱人。也许想到了获得自由与家人团聚的时刻。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感到欣慰,她可能会想: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千万别让法西斯卷土重来。
3、根据下面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本报讯
(记者苏敏)记者从中国红十字会获悉: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网络系统日前正式运行,初步具备了服务临床的能力。它给我国数百万白血病等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据介绍,覆盖全国的这套网络系统集录入、传输和检索查询为一体,可管理百万名志愿者的数据。迄今为止,该资料库数据已达5万多份。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00万白血病等疾病患者无原则要用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疾病治疗,实际需求量巨大。
专家强调,兄弟姐妹间细胞配型的相合率1/4。随着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种机会已越来越少,而非血缘关系配型的相合率仅占400分之一甚至几万分之一。因此,资料库里的志愿者数据越多,病人的希望越大。
目前,已有北京、上海、辽宁、山东、天津、陕西、江苏等13个省市初步建立了分资料库,共17个实验室,并通过了专家评审验收。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成功配型60余例,有31名患者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答: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联网。
【课后练笔】
1、假设某电视台要播出奥斯威辛系列栏目,请你为此栏目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解说词。
示例:
当汉谟拉比法典不再发光;当贪婪与邪恶在心中酝酿;当高大的城墙灰飞烟灭;当战争的枪声在瞬间打响。此刻,绝望便笼罩在心头,文明便不再闪光,人类的道德便开始沦丧。于是,有多少无辜的生灵在硝烟滚滚中飘然逝去?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血雨腥风里饮恨而亡?有多少光辉的成就在互相厮杀中毁于一旦?60年过去了,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有关二战的反思却并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让我们唱着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的歌儿,再去看看令人恐怖,令人窒息,令人沉痛的奥斯威辛吧。
2、历史大潮滚滚向前,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虽然二战早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仍旧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我们要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以牢记历史,奋发图强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
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