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赏析: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诗人通过赞颂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坚定不移的美质和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表达了诗人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二、文章脉络
全诗可分为两节。
第一节(开头至姱而不丑兮),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本节虽然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却透出诗人对嘉树的赞美之情。
根深(坚定不移)
叶绿(生机勃勃)
花素(蓬勃开放)
枝曾(叶繁叶茂)
棘剡(防范侵害)
果形抟、色精、内白(无私奉献)
第二节(嗟尔幼志至文末),诗人热情讴歌橘内在的精神品质。
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有其理
三、写作方法
(1)据有关资料显示,《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在《九章》中,《橘颂》的内容与风格都比较特殊,毫无失意的悲愤情绪,情调十分开朗乐观。作者托物言志,巧妙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橘的崇高精神全部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也和遭馋被废、不改操守的作者叠印在一起。这样既沟通了物我,又融会古今,由此营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的奇特境界。这种借咏物来寄志的写法,开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给后代以积极影响。
(2)就诗歌写作的艺术技巧而言,《橘颂》全用四字句,间以兮字做衬。这种句式,简朴而有节奏感,适合于表现青春进取的内容,将诗人对橘树所象征的精神追捧宣泄得淋漓尽致,感情汹涌奔泻,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咏物诗的开山之作。兮字放于句尾,说明诗人创造的楚辞体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