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扫叶楼记
[清]管 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①,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②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 ②四望:四望矶,山名。
22.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23. 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4. 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25.作者写扫叶楼景色的观察顺序是先 ,后 。(2分)
26. 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试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22. (1分)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
23. (3分)以遍游江宁各地(1分)写出江宁奇胜之多(1分),为后文写扫叶楼更胜一筹作铺垫衬托(1分)。
24. (2分)C
25. (2分)远观 俯瞰
26.(4分)本文的认识:奇境即在半里外。(1分)王安石重在贵远,管同重在贵近。(1分)王安石强调要志、力、物三者结合,才能至远。(1分),而管同针对人们轻易重难的心理,指出行事不应该好高骛远,在眼前得之容易的事物中,也有着使人赏心悦目的内在价值,只要具慧眼,就能发现。(1分)
参考译文: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急流汹涌的江流。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
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