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一、虚词
1.而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
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③羽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⑤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关系)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 ⑦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2. 之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助词,的) ②凌万顷之茫然(表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结构助词,的)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取独)
⑤哀吾生之须臾(结构助词,的) 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⑦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⑧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⑨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⑩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取独)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 乎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②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形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反问,吗) ④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吧)
⑥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⑦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6.客有吹洞萧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1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判断句)1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判断句)
13.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15.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 16.托遗响于悲风(状语后置)
|
四、阅读《赤壁赋》三、四段,完成17题。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哀吾生之须臾
3.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 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 项是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6.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 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7.填出下列各句的作者:
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 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__。
1.B 2.C 3.A(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4.C(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5.A(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6.C(不是埋下伏笔。) 7.甲:曹操 乙:孔子
《赤壁赋》语段阅读
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诚然
B.酾酒临江 酾:酒洒于地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这里指洞箫的余音
|
15.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寄蜉蝣于天地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挟飞仙以遨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D.①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目遇之而成色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固一世之雄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
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
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
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正襟危坐(危险)
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方其破荆州(当)
1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 輮使之然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慢 慢而游
C.惟江上之清风 句读之不知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
|
1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B.非 能水也,而绝江河
C.舞幽壑之潜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8.下列各项对原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上文第一段抒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超脱、积极的人生观。
B.上文第二段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变和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比较理性地对待生活。
C.上文第三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D.《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抱明月而长终 觉而起,起而归
B.渺沧海之一粟 句读之不知
C.知不可乎骤得 游于是乎始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善假于物也
8.下列句子 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游于赤壁之下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同缭,连结,盘绕) 何为其然也(这样)
B.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C.而卒莫消长也(终究)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D.方其破荆州(当) 杯盘狼籍(凌乱的样子)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东方之既白 B.而今安在哉 耳得之而为声
C.知不可乎骤得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
14.下列各句特殊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客有吹洞箫者
C.游于赤壁之下 D.而又何羡乎
15.下列对这几段文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选文第二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C.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结尾不知东方之既白体现了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相与枕藉乎舟中看似洒脱,实则暗示作者心中仍存有那挥之不去的烦闷心理。
14、B 解析:B。酾:滤酒,此处指斟酒。
15.B 解析:A。两个于都是介词,但①译为在,②译为从;B。两个乎都是介词,可译为在;C。①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②动词,与为组合表示认为之意;D。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代词,指代山间之明月。
16.B 解析:例句中的日与B选项中的南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分别表示每日和向南的含义;A.东 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东行之义;C.舞 使动用法,使起舞;D.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17、D(例句与选项D都属于宾语前置)
18、D(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当)
12.C. 曾,竟、简直13.A. 都为取独 B表转折/表承接 C助词不译/在 D 被/在
14.D 都是宾前 A判断句 B定语后置句 C状语后置句15.D两句不可割裂开来理解。两句合在一起均体现了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