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易经》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丁梅芊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16.结合全文,概括《易经》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答:(1)《易经》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影响了艺术应当法天贵真的创作理念;(2)《易经》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3)《易经》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创作思维、创作传统、创作风格等。(每点2分)

17.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首先指出《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然后举例分析隐喻象征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及其价值;最后举例分析《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每点2分)

18.运用文本中的理论,结合具体例子,探究我国的书法艺术体现的美学思想。 (6分)

答:例:书法艺术体现了一刚一柔的和谐美学思想。线条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纵观古今书法,不同的书法作品体现为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完美的书法作品无不包含诸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等刚柔线条的辩证统一。(也可从师法自然隐喻象征等方面谈,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举例恰当)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