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台春芳草碧色
李 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注]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注】拚(pn):舍弃。
12.(本题6分) 上阕前四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3.(本题5分)俞陛去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认为下阕开头四句节短而意长,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萋萋写茂盛的草遍及南野,喻春愁之深。 暖絮乱红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说花知人,即花絮知人因春愁而无力。移情于物,物我同感,也可见作者的春愁无人告慰。这四句有力地烘托(渲染)出作者暮春时节伤春怀人之情。
【解析】近三年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1)题型题量稳定,设两小题,从诗歌的情感、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考查。(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3)命题形式在稳中更趋于灵活。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情感。芳草即春天原野上的野花野草。诗词中常以草喻离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里是用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写萋萋芳草,绿遍南野,喻春愁之深。暖絮二句,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这里本属人知花,即落花柳絮撩人春愁;而偏说花知人,即花絮知人春愁而恹恹无力。这就足见作者的春愁无人告慰。这样写不仅摒弃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写出物我同感的效果。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作者情感意念的载体,要抓住并揣摩意象的特点。
审题不清。题干要求先解释语句的意思,再说出表达的情感。有的考生只答出了其中一问,另一问只字未提,这样即使回答得很充分,也会失去另一问的相应分数;还有的考生答成了整个上阕或整个下阕的意思和情感,也同样属于未审清题干要求的错误。
13.这四个三字句,句句用韵,承上描绘春愁的具体情状。 旋释是虚,还织是实;用织字,比喻愁如网困人,无可遁逃。先暗拭,又偷滴,既可见泪滴不已,又委婉地写出独自伤心无人与倾诉的情景。既精练又绵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赏析修辞方法的提问方式为: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或作用)?某句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包含修辞手法),试举例具体赏析。表达技巧包括的项目比较多,考生对此容易发生混淆,不能恰当找出使用的技法。因此本压轴卷特对此作出预测。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四个三字句,句句用韵,承上浓墨重彩地描绘春愁的具体情状。此十二字意在言愁,泪亦是愁的表现。旋释是虚,还织是实;用织字,是言愁似网困人,无可遁逃。暗拭于前,已藏滴字;偷滴随之,滴且不已;暗、偷,又写出独自伤心无人倾诉的情景。总言愁不可解,悲不可遏,既精练,又绵密。
复习时要总结古代诗歌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比如:赏析句子题的答题顺序:手法+释句+情感。
有的学生作答时缺少结合诗句的分析,或分析不当,如空泛未触及问题实质、分析无法支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