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阅历与读书》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编自《学习时报》2013年10月28日)

10.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

1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3分)

答:

12.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3分)

答:

[答案] 22.10.A 

11. (3分)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意思对即可)

12.(3分)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意思对即可)

[解析] 22.10.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项中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不符合原文意思,依据为第③段前四句话:一般来说,随着,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原文既强调了一般规律,又指出了特殊情况。

1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本第⑤段总结上文,概括了阅历与读书的关系,可从中筛选出相关语句,结合题意概括。作答时,可先总说二者的关系,然后分说二者各自对对方所起的作用。

12. 本题综合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应着眼于全文,理清②④段的论述思路,然后准确概括每段的内容,最后按写作思路的表述格式(先,继而,然后)准确作答。

23. (2014江西,7-9,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7.下列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经由再现到表现,再到写实,最后到符号化的积淀过程。

B.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为普遍。

C.有意味的形式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D.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抽象的几何纹饰则逐渐增多。

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明显包含了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

C.闻一多先生把鱼的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追溯到了《诗经》《周易》。

D.仰韶陶器器身上的某些几何纹饰比动物形象更多,其原始图腾含义得到加强。

9.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

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答案] 23.7.C 

8.A

9.D 

[解析] 23.7. A项,由第五段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可知,再到写实与原文不符,再现(模拟)对应写实,表现(抽象化)对应符号化。B项,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与原文不符, 原文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D项,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五段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

8. 母系氏族一词与原文不符,概念范围扩大了,原文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9. A项,原文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而A项扩大了母系氏族的范围。B项,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三段那么,我们是否可以 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原文作者的观点是商讨性的,并没有完全肯定,所以B项将婉商语气变成了肯定语气,不准确。C项,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与原文不符,由原文最后一句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可知,形式是内容积淀成的,而非观念内容。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