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4分)
12.【答案】AE
13.【答案】D
14.前一个味是指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后一个味是指构成没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5.这个事例说明,(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以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学生带着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当他们迷路而夜幕降临,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恐惧的东西,不再美丽。(2)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样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关键在于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1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19.阅读下面事例,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
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片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
①这个现象印证了本文中的什么观点?(用原文回答)
②综合文中杜甫诗的例子与本事例,体会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填空:
当事物令人( )时,它是美的;当事物令人()时,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
20.文中划线句,前一个味色声,是指美的物质的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是事物的具体属性;后一个味色声,是指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请仿照下文对《咏鹅》一诗中美在声外之声的理解,写出对此诗美在色外之色的理解。(4分)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美在声外之声示例:这句话中第一个声指的是《咏鹅》诗句中的鹅,鹅,鹅的叫声,它是属于鹅这个动物的自然物质属性,是构成美的因素,但美应指超越了具体属性上升到了本质,是东西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诗句中的三个鹅字连用,像是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这种反复咏唱之后,体现出音色高亢嘹亮,让人想像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颈项朝天长鸣的形象,它生动得意的神态打动了作者,这是叫声,更像是兴奋、喜悦、得意、呼唤、传情的响亮歌声,这歌声与美丽的蓝天,碧绿的江水融为一体,在这一方空间留有回响。这叫声中的丰富意蕴就是一种美,是声外之声。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8.(2分)A
19.①(2分)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
②(2分)当事物令人舒适、兴奋、喜悦,甚至赞叹时,它是美的;当事物令人恐惧、担忧,忧伤、痛苦、愤怒时,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
20.(4分)
美在色外之色:这句话中的第一个色在诗中表现为: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这些都是属于事物的本来的物质属性,是构成美的因素,但美是指超越了具体属性上升到了本质,是东西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鹅毛的白与江水的绿青对照衬托,鲜明耀眼;鹅掌的红与水波的青相互映衬,这些又与明丽的自然融合,越发突出鹅的美丽、水的清澈,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一个浮,一个拨,又动静结合,使色彩更加灵动富有变化,突出表现出鹅在水中兴奋、自由嬉戏的活泼可爱,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这样色彩在衬托、融合中形成一幅画,是充满无限生机的,给人感染,值得品味的一幅画,这是色外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