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 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 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D. 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寻求精神的归属感。
E. 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析:B项,张贤亮是中学肄业三年之后才来到甘肃的,并非离开学校就直接来到甘肃。D项,原文说张贤亮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他自己介绍说阅读《资本论》让他活了下来。两者不存在必然的目的关系,选项说成目的关系牵强。E项,根据原文和链接材料,未提及他获得自由后创造了大量诗歌;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这一说法也不合文意。
【思路点拨】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
(2)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①年轻时代,通过诗歌《大风歌》抒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②文革之后,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③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的显赫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共3点,每点2分) 解析:回答本题先审题目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②审文本立足全文,梳理文章相关内容,关键体现先锋二字,如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的显赫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
【思路点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
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②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浓厚的思想基础;③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有为哲学和经营方略。(共3点,每点2分) 解析:简单来说本题就是问张贤亮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文本中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少年时候良好的家教,青年时代苦难的遭遇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思路点拨】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另外,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的篇幅较简短,更适合于高考命题时选用,因此考生对这一类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3)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解析】①对社会深层的反思,使他创作了大量令人喜爱的系列读物;②在与别人的交谈中,会不自觉地发出有为哲学的感叹;③反思之余,更有具体的行动,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产生价值;④力求通过具体工作改变周围的生存环境。(共4点,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唯物论要从物质世界进行探究,也就是要把握住人物的具体行动;二是人物的这种行为对我们的启示。探究时,可以结合材料从人物的行动、思想、做法及目的等方面着手,根据材料对人物的交代综合概括。
【思路点拨】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指出写作的主要对象,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另外,还有不少标题暗示了诸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重要信息。如果我们抓住了标题的这些主要信息点,也就触及文章的主旨核心了,赏析时就能深刻揭示作者的良苦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