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中吕】普天乐》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中吕﹞ 普天乐

滕 宾

淡烟迷,遥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小径幽,茅檐僻,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疏林鸟栖,残霞散绮,归去来兮。

[注] ①绮:锦缎。

10⑴此曲在景物描写方面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曲作简要赏析。(3分)

⑵这首散曲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原曲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⑴①视听结合(有声有色)。(1分)视觉角度: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秋光中独自与南山相对,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疏林中鸟儿栖息,残余的晚霞像锦缎一样鲜亮美丽。听觉角度:大雁鸣叫着从秋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视觉、听觉角度各举一处即可,共1分)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日黄昏图。(1分)

②动静结合。(1分)静景: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秋光中独自与南山相对,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疏林中鸟儿栖息,天边残霞像鲜亮的锦缎。动态景色:大雁鸣叫着从秋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静态、动态景物各举一处即可,共1分)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暮图。(1分)

③以声衬寂(衬托)。(1分)大雁鸣叫着从秋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用寥廓空中、空旷山中传来的鸟兽声音,(1分)反衬出乡村秋日黄昏的清幽。(1分)

④远近结合。(1分)远景: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疏林中鸟儿栖息,天边残霞像鲜亮的锦缎。近景: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远、近景各举一处即可,共1分)层次分明地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暮图。(1分)

⑤化用前人诗句(用典)。(1分)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化用陶渊明《饮酒》诗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秋光的寥廓、美丽。残霞散绮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名句余霞散成绮,描绘出天边晚霞的美丽、鲜亮。(任举一处即可,举例1分,效果分析1分)

⑥渲染。(1分)通过对淡烟、翠山、幽径、僻檐、疏林、残霞等景物的描写(1分),渲染乡村秋暮的清幽、美丽。(1分)

⑦对偶,(1分)淡烟迷,遥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疏林鸟栖,残霞散绮(1分)。这些简洁整齐的对偶句增强了景物描写的表现力。(1分)

⑧比喻(1分),将天边残霞比作鲜亮美丽的锦缎(1分),生动地表现了天边残霞的美丽。(1分)

⑨比拟。(1分)说南山孤独相对,秋菊傲立西风,赋予南山、秋菊以人的感情,(1分)传达出诗人的人格追求及对隐居环境的喜爱。(1分)

【评分细则】①任答上述一种即可。共3分,其中手法判断1分,举例1分,效果分析1分。②若答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不得分。

⑵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②通过描绘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的图景,化用陶渊明写归隐生活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典),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③通过末句归去来兮直抒胸臆,引用陶渊明表明归隐愿望的名篇《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来兮之语,表达了归隐的愿望。(答第①点得1分;②③答任一点得1分,答两点得3分)

【补充细则】①若答表达了对归隐者的自适、旷达和傲岸、自由的赞美,能联系原曲中描写隐者安居于幽僻的茅舍,仍悠然欣赏山林美景,体现了对隐者自适与旷达的赞美;描写隐者独对南山(泛指山峰)、栽菊赏菊的生活情趣,表达了对隐者傲岸、自由的赞美。(答出情感可得1分;给出依据并言之成理,可再得2分)②因曲中有傲西风菊绽东篱的景物描写和归去来兮的行动叙述,且题干中问的是主要思想感情,因此,尽管本诗可以有多种感情可解读,但答题只有紧紧围绕归隐二字才给分。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