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种高贵的人类情感。
对 一座城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中文语境中,乡愁多关乎乡土、乡情,城市实际上被无情地抛在一边。然而,从希腊词源上说,乡愁(nostos+algie)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 今日,乡愁语义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 城 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然而,正如有建筑家所批评,中国的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文化与历史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淡漠了乡愁。 无 疑,集体失忆是今日中国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悲哀。这种对历史的忽略、对记忆的摧残与中国独一无二的拆迁逻辑密切相关。 随 随着城市改造的扩大,各种利益的卷入,过去仿佛是一种可以隔世相忘的东西,它不但没为中国人提供近水楼台的便利,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历史总是跟不上潮流,每代人都要白手起家。在此逼迫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了空洞的说教。创造者们希望自己种下的树木速成屋里的家具、灶底的柴火。毫无疑问,这种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教唆了拆迁逻辑。 进 一步说,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历史都难逃朝不保夕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城市语法中,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是尘土飞扬的现在进行时。后来者以一时短见实践后来者霸权,不可挽回地吞噬着先行者,历史创造从此灰飞烟灭。于是,和建筑垃圾一起被清除出城市的,不仅是记忆,更有祖祖辈辈的人生创造,于是悲从中来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 永 远需要推倒重来,需要凤凰涅磐,永远要在废墟与火焰中重生,中国城市仿佛失去了历史的恩泽,成为历史的弃儿。当然,这与中国没有西方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产权制度有关,与此同时更有观念上的原因,即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欧洲为了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外墙,人们宁可花上几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