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
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民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
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
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
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
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定认同,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造发展,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摘编自冯天瑜《儒家五伦说辨析》有删改)
1.关于五伦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五伦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被推崇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将其视作
吃人的旧礼教。
B.,五伦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体现,与三纲有相通性,但在主旨和成说时期方面有一
, 定差异。
C.五伦说即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包含着人际的温馨、
理解和信任,讲究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对民本主义的表述体现了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
如《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B.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是五伦的精义,正是从这些
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
C.无论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父子关系上,抑或夫妇关系上,五伦说都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对维
护人际关系有一定积极作用。
D.五伦说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定认同,因此
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主张保民而王,荀子阐发的水舟关系都体现了民本主义者的爱民利民思想,唐太
宗治理国家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B.虽然五伦与三纲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人伦准则,但五伦与三纲不同,其精义对我们
今日建设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片面的单向要求,或是上对下的专断或是下对上的民主,都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丧失稳定,
无法持续发展。
. D.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以五伦为标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C(其他选项均不是含义的阐述)
2.B孟子提出的名论出发点是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
3.D (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造发展说明我们对五伦说应该有继承也应该有发展,而不能完全以其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