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散文阅读》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散文阅读》

学案16 由表及里,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学案略语 探究题无疑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最难的。如果仔细想想,它究竟难在哪里?不少探究题,我们至少能探究出一点来,而最后一个要点多数探究不出来。所以,探究题往往难在最后一个要点,也就是文本最深层次的东西。如何走好这最后一公里到达目的地呢?本学案力求让你有所领悟。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打猴儿

马步升

长鞭一甩,一道劲风割破空气的网,啪地上腾起一团黄尘,一只猴儿满地迅跑,刚挨了鞭子,猴儿转得快,在人的眼里,猴儿的两只眼睛叠成了一只。猴眼向着高天,匆遽地,一瞥,一瞥,又一瞥。如此快的转速,能瞥清楚个什么,眼里的乾坤一定是混沌的。那时候,我写作文时,常用天旋地转这个成语,实际上,至多是跌了一跤,或饿了一会儿肚子,目光有些恍惚,脚板有些虚飘,天哪里就旋了,地哪里就转了。我看见挨了鞭子的猴儿,转得快得一只眼睛赶上了另一只,我想只有当一只眼睛赶上另一只时,才算是天旋地转。

两只猴眼渐分渐离,终于各是各时,又一记重鞭,又一团黄尘,猴儿又转快了,两只眼睛又叠在一起。

鞭子在我手中,我抽,猴儿转。抽不抽,抽轻抽重,在我;转不转,转快转慢,由不得猴儿。

这要看我的兴致。主动权在我手中,谁要我是手掌鞭子的人,而它是不由自主的猴儿呢。

猴儿是木头刻的,头面平整,肚儿凸圆,腿脚尖短,通常用枣木或杏木作料,这两种木头坚硬光滑,有重量,材料家家都有。猴儿的两只眼是涂上的蓝黑墨水。墨水瓶上印着八个字:由蓝变黑,不会褪色。真的,一只猴儿挨了多年重鞭,用墨水画一次眼圈,仍是那般蓝黑蓝黑的,那种颜色是渗入木头里面的,好比人的眼睛,落地时是什么颜色,入土时也变不了多少。猴儿有些地方叫陀螺,我们叫猴儿。猴子身形矫健,好动,手脚没有闲的时候,挨了打,又奔跳不休。把陀螺叫猴儿,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颇有些隐喻成分。

抽猴儿的鞭子也是就地取材。鞭杆是用红柳枝做的,颜色暗红,木质坚韧而圆润,很有手感,抓在手里就有攻击的欲望,如同手里有一副弓箭,一支枪,不瞄准个什么,不击落个什么,由不得人。鞭梢是用麻坯搓的,搓成三棱棒,抽在猴儿身上,能听见碎裂声,可以让人获得热血沸腾的快感。一只猴儿从刻成到交付使用,到老迈转而不灵,身上到处都是森森鞭痕。一鞭一痕,直到身体失去平衡,被主人随便遗弃在哪个荒凉的角落。碰到会过日子的主人,还会将它扔进火塘,发挥余热。

而猴儿的主人大抵都是不谙世事的孩童。

我从小学打猴儿,一直打到当生产队社员,不知抽断过多少鞭梢,不知抽烂过多少只猴儿。长大了,有力气挥鞭抽猴儿了,却不能再玩这种游戏。农村孩子长到虚岁十五,就算是大人了,就该独当一面为家分忧了。

确实,长大了有长大了的事情,打猴儿的权利只属于孩童。

过了多少年,蓦然回首,却发觉打猴儿的游戏从未中断过,与先前有别的是,我仿佛也是一只猴儿,鞭子却不知抓在谁手中。虽是无形之鞭,抽在身上却内外都痛。我不停地旋转、奔跑,稍作喘息,鞭子就来了。终于到了连挨鞭子的资格都没有时,缩在随便哪个角落,抚摸着身上森森鞭痕,举头向天,正感叹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时,猛然瞥见被扔进火塘婉转叫号的同类,心里倒涌上被饶恕的庆幸和感恩。

1.请探究打猴儿的深刻寓意。

答案 ①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②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③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淡红深碧挂长竿

车前子

什么地方没有缸?石门的缸让我有印象。以至我觉得石门就是一只缸,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丰子恺故居这一只缸里,我第一次去,装满黄酒,杯盘草草供笑语,灯火昏昏话平生,这两句诗如果没记错,是王安石写给妹妹的绝妙好词;第二次去,相隔不到五六年,故居对面青山绿更多,我却觉得这只缸里装满掺了水的黄酒,味道不对了。

第一次去,那天黄昏,我从丰子恺故居出来,黑漆漆的门发出摇橹一般声响,在我身后摇上。石门像码头的话,码头上没几个人,形体黯淡且瘦。抽烟的;咳嗽的;一边抽烟一边咳嗽的;帽子下警觉的神色;老头;老头。我在石门镇上瞎转,走进供销社,瓶子里装着红红绿绿的硬块,我知道这是糖。肥皂。套鞋。柜台里还有连环画,是营业员自己的读物。

第一次去丰子恺故居,许多房间都没开放。我觉得好,有想象。想象丰子恺在这间房里喝酒,在那间房里读书,或者干一点不可以给我们看见的事。这多好。后来再去,修葺一新,房间全都打开了,成了展览馆:到处挂着复制品。

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是丰子恺代孙子或者孙女捉刀,画了一个红小兵在听半导体收音机,图画老师在上面打了个分:良。想象丰子恺的孙子孙女回家,缠着爷爷不放,说画画作弊,让你代笔了,结果还是没得到优。早知道自己画了,也不用老忐忑不安的,怕被图画老师发现。于是他们上前,啪,啪,啪,揪下丰子恺三根胡须为什么是三根?他们要去玩三毛流浪记。一个丰子恺,一个画《三毛流浪记》的张乐平,中国这两个艺术家,对孩子是真有体会的。

丰子恺故居外有一块空地,临河地方萧散,连野草也懒得从泥地爬出。这是一块泥地,颜色较深,一直潮湿没干的样子。现在想起来它的尺寸大概有我读过的小学的操场那么大小。在这个操场上,却只有三只缸。一只缸独自站立,在那里练习立正;两只缸套在一起,在那里练习叠罗汉。

这三只缸是何用途,打听颇费周折。问了几个经过我身边的当地人,他们瞧瞧我,咕哝一句,立定两脚,陪我一起看。有个人还走上前去,敲敲一只缸,回过身来瞧瞧我,再敲敲另一只缸,最后回到我身边,继续陪我看。

其实我在打听这三只缸用途的时候,已经认定它们是染缸。即使它们本来是米缸、酒缸、水缸,或者是从陕北长途跋涉而来的酸菜缸,我还是认定它们是染缸。从书本上看来,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放在民国二三流小说里,他就是一个怀着理想去日本求学的染坊店小开:梳着分头,抹着发油,戴着金丝边眼镜,一身缩水西装,皮鞋却怎么也穿不惯,常常穿的还是黑布鞋。我头脑里真想象不出当初丰子恺东渡日本之际的形象,丰子恺在我的生活里,是没有少年,也没有青年的。他是从中年开始的,渐渐须发皆白。

范成大有句诗淡红深碧挂长竿,说的是染布的小贩沿街叫卖的情景。这句诗用来说染坊店也是传神的:染过的布有淡红的有深碧的,都挂在长竿上晒着,在太阳里闪着特别的光。这句诗用来说丰子恺的绘画也是贴切的,丰子恺画中的色彩极其鲜艳,他是在染坊店玩大长大的,淡红深碧,耳濡目染。

夕阳独红,大家普蓝。淡红深碧挂长竿,底下坐着个丰子恺。

三只缸,排成队,在石门镇上跑起来,咕咙咚,掉下水,呼噜呼噜沉没了。

(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好花好天》,有删改)

2.文章开头说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这句话的深刻意蕴。(6分)★

参考答案 ①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染缸染出好布,故土故居染出丰子恺。②故居如缸,淡红深碧,丰子恺耳濡目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③缸是丰子恺的成长环境,故居熏染了他的做人品格。④丰子恺从故居走出,无论他到哪里,都会带着故乡的色彩和文化印痕。(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问题反思

1.平时做散文探究题,你对探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中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是如何理解的?

答:

2.平时做探究题,你哪个要点没有探究出来?这一要点为什么探究不出来?如何把这一要点挖掘出来?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 文章开头说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这句话的深刻意蕴。(6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0分

该答案之所以得零分,完全是因为审题不准,表述不到位。原题是个语句深层意蕴探究题,应该紧紧抓住故居与缸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丰子恺故居是一只缸或者丰子恺是一只缸的意思是什么,而该答案根本未涉及这些问题或者关系。探究题答案表述一般是由依据+结论构成,该答案既未写依据,又对结论表述得如此草率。对照满分答案,该答案还是沾上边的,因背后的思考草率和未养成规范习惯而失分,甚为可惜。

2分

这两个答案均只答出了一个要点。不能多角度探究是做探究题的通病。如果把两个答案结合起来,有了两个角度就比较理想了。

4分

该答案能从丰子恺成长与故乡的关系及丰子恺画风形成两个角度探究,较好。但还有2分,即最后一个答案要点未答出。而这一要点正是探究题的难点所在。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满分

6分

该答案三个要点,三个层次,由表及里。尤其是第③点,在前两个要点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艺术家创作与环境密不可分的观点,体现了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深层次的创作规律,真是意出尘外,这一点正是答探究题苦苦追求的最后一个要点。

完善

你的

答案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以及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要挖掘出这些纵深层次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表,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涉及文本所写的丰子恺画风与染坊、染缸的关系,这是向文本纵深开掘的依据与基础,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这深处挖掘该怎么挖呢?

1.深层次挖。深层次一般有两个方向。第一,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文本深层意蕴最终会指向这些内涵,至于指向哪个具体内涵,可据表向这些内涵上靠。第二,学科理论与认识,这里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最深层次的意蕴就是阐明了艺术家创作、成长与故乡的关系,它最终归结到这一条文学基本原理:创作离不开生活。因此,有的文本深层意蕴最终指向这些学科理论与认识。

2.换角度挖。有时,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深挖下去;有时,换个方向,换个角度思考,也是深层次挖掘。如《打猴儿》中那道探究题,不仅要从受打者的角度挖掘,还要转换角度,从打人者的角度挖掘,如果不转换角度,是很难答准答全的。常见的角度转换有:①主动与被动的转换;②历史与现实的转换;③批判与希望的转换,比如文本批判了什么,其深层意蕴则可能是它在希望什么;④正面与反面的转换。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