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仁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爱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自号西湖补柳翁。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他们认为中国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林纾在《跋》中指出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结合在一起了。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嗜好旧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位。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被誉为译届泰斗。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政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纾对共和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君主立宪产生了疑惑,对于民国初年的乱哄哄的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他写道时局日坏,乱党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焚。无暇作谑,但有深悲。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甲申中法之战中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与林崧祁抱头痛哭,这是林纾狂生的体现,而这主要是由林纾的秉性造成的。
B.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主要是为了鼓动人们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C.林纾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后来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这表现了林纾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气概。
D.文章最后之所以补充林纾遗老的情节,除了丰富文章材料外,主要是为了更全面地介绍林纾的人生经历,寄寓作者对林纾的叹惋之情。
E.中国刚刚遭遇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想以此来警醒国人。
(2)林纾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却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请你说一说他是如何做到的。(6分)
(3)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位受到普遍认可,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被誉为译界泰斗的林纾具有怎样的精神境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1)选D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选A、B不给分(A 应是林纾爱国情怀的体现。B创作《闽中新乐府》的目的是为了启蒙儿童。E《黑奴吁天录》是他和魏易一同翻译的)
(2)①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受其影响,参与维新,于是有了译介西洋文化的动机。②林纾具有很强的汉语表达的功底,其擅长的文字颇有马班韩柳的神韵、传统的文学风采。③诸如王寿昌、魏易等合作者手捧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受手追,摇笔整理成篇。
(3)①他的译作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且其译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②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维新派以此为自豪。③他的译文颇有马班韩柳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嗜好旧学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4)①时代使命感:他生于晚清,有感于社会现实,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参与维新译介西洋文学。②主人翁责任感:面对谎报军情、掩盖败绩的主持福建军务的人,他与友人相约拼死反映。③强烈的爱国心:甲申中法之战中国战败,他引以为奇耻大辱;译介西洋文学启迪民智,警醒国人。④全力以赴的投入精神:几十年坚持译介外国文学,为国人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