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要修学分:隋唐时“岁考”不及格者留级》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古人也要修学分:隋唐时岁考不及格者留级
张 勇
学分,可不要以为只是现代莘莘学子的追求,古人也曾为之拼命。
《礼记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也就是说,每年入学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专心和亲近同学,五年考察是否博学和亲近师长,七年考察是否有独立见解和择友能力,这些都达到了,就是小成,意味着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到九年的时候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坚强独立而不违背师训,就是大成,意味着学业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设立太学,可谓中国古代学制的一项重要进步。太学并无明确的学习年限规定,但考试十分严格,西汉时每年考核一次,方式是设科射策,相当于今天的抽签问答。东汉中期改为每两年考核一次,通过者授予官职,否则留下继续学习。隋唐时期的官学开始对学生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律学招收学生的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学习年限为六年,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三种,旬考内容为十日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将受到处罚;岁考内容为一年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留级;毕业考及格则取得举荐资格,否则勒令退学。
宋代实行过学分制。以后各朝代大多也都实行过。当时叫做积分制,实际上就是学分制。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曾把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外舍升内舍和内舍升上舍的升舍考试成绩的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然后再合成分:其中操行和学业都是优者为上等,一优一平者为中等,两种都是平者或一优一否者为下等。三舍考试都实行积分法。
明朝也采用宋神宗时期的办法,凡国子监的学生都实行积分法,学生积分达到及格者,即可授予相当的官职。国子监按学业程度设为六堂:正义、崇志、广义、修道、诚心、率性,编其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在高年级中实行学分制,若在一年内积分达到8分即为及格,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提前毕业,破格录用。
清代的国子监编制与明代相同。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凡月考列为一等者给1分,列为二等者给半分,年终积够8分者为及格。
民国时期,积分制正式更名为学分制,并更趋于完善。1931年,当时的政府颁布了《学分制统一办法》,通令全国学校一律采用学年兼学分制,并规定大学生4年需修满132个学分才准予毕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以来,学子入学便参加考试,之后就按照规定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内容考试。
B.太学是西汉时期设立的,是中国学制制度的一大进步,太学招收的学生和学习期限都没有严格的要求。
C.隋唐时期,太学旬考,不及格者将受到处罚;岁考,不及格者留级;毕业考不及格就勒令退学。
D.宋代实行学分制,根据上、中、下三等中合成的学分评定操行和学业等级,学业等级分为优中下三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就已经将国子监学生的积分法与官职结合起来了,学生积分达到及格者可授予相当的官职。
B.明朝国子监按学业程度设为六堂和初、中、高三个级别,若在同一个级别中,一年内积分达到8分即为及格。
C.在明代,国子监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凡月考列为一等者给1分,列为二等者给半分,年终积够8分者为及格。
D.《学分制统一办法》要求全国学校一律采用学年兼学分制,规定大学生的学制和具体学分,这标志着学分制趋于完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业有成的说法自古有之,但是学业与官职产生直接关系,则是到了东汉以后才有的。
B.魏晋南北朝以前,官学对考试就有了严格的要求;但是对学生年龄和学习年限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C.宋明时期,国子监普遍实行积分法,学生积分达到及格者,即可授予相当的官职,成绩优异的,可以破格录用。
D.学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