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有人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单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中有12%-14%。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的常用煎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原汁!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青蒿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从12%到100%。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的特点,他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十者10倍的升级版。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的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他都积极主动的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世卫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有2.47亿人感染了疟疾,其中100余万人死亡,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约每30秒就有一个幼儿因疟疾而死亡。而传统的抗疟药物奎宁因原虫的抗药性早已失效。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5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205年12月11日凌晨零点12分,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
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
(节选《自好搜百科》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来源《人民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它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1+1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来源《好搜百科》)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来源《人民日报》)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屠呦呦自幼取名呦呦,寄托着父亲对他从事中医药研究的殷切期望。她通过不懈努力。用一颗小草改变了世界,终于在中药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B.屠呦呦,小时候就对中药的特殊疗效感兴趣,大学时如愿考上喜欢的生药学专业,对其中的本草学专业的兴趣极浓。因为他认为这些专业最接近中医药领域。
C.大学毕业后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后来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提高了认识。带领课题组不懈努力,带病工作,亲身试验药效,终于发明研制出抗疟神药青蒿素。
D.屠呦呦发现青蒿后说: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可见他具有宽广胸怀高尚医德。
E.青蒿素的研发是一次创举,屠呦呦是发现、证实者,实至名归。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可见其疗效显著。青蒿素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医影响力。
(2)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3)作为真实感人的他传,本文写法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4)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不仅使国人敬重,而且得到国际的认可,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案】
(1)选E,3三分,选C, 2分,选B, 1分,选AD不得分。
(2)①自幼目睹中药治病奇效,对中药产生浓厚兴趣。②选择生药学专业,专业成绩优良。③潜心研究生药学,两项成果载入《中药志》。④经过大量临床试验,发明研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双氢青蒿素。⑤治疟效果显著,贡献巨大,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⑥获得诺贝尔生物药学奖。(一点得一分,满分6分。)
(3)①忠实记录过程。②选材典型。③细节描写。④引用传主的原话。⑤引用他人评价。(每队3点。整体连贯流畅得满分6分)
(4)①工作努力刻苦。②继承中创新。③默默奉献。④低调谦虚。⑤敢于负责。⑥巾帼不让须眉。(对一点2,答对四点,有理有据,连贯流畅,清晰工整,共8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这是一
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该题的答题区域在全文,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的特点,他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十者10倍的升级版。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5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加以总结,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全文。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例如从文章概括出取关键词语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的特点,他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十者10倍的升级版。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5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目标也就是对摄影产生影响的方方面面。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
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比如本文中的工作努力刻苦、继承中创新、默默奉献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