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募捐 碧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 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 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 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 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 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 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 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 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 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谢谢您,好太婆!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划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 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 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旁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 浑蛋!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 慧走上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 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东的抗敌弟兄的 谁跟你说话!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 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 汉奸!一声孩子的尖叫。 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脚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 先生,请捐些钱给绥东的守土官兵吧! 我只剩下还车钱呵。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向车夫: 一跑吧,尽站着干吗? 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 是不是打日本鬼子? 打日本鬼子!我们绥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 呵!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回转头去对车上: 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 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 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 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走,走! 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车夫跳起来嚷着。 浑蛋!你敢?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地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 你有良心么?你有良心么?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 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 姊姊!姊姊!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了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 慧很快地从小弟妹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 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 (原载1936年《生活星期刊》第27期;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 B.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 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 C.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 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 D.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我们只好向车夫募 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 E.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所写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这样写 使文中记述的募捐这件事真实可信。 (2)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6分) (4)作品第一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作品为什么以景物描写为开头?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