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鸡豚狗彘之畜

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7.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非我也,兵也

8.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答案:5C 解析:C项的之是代词,代这种情况。其他三项中的之为助词。

6C 解析:C项,①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出发。A项,都译为尽;B项,都译为这;D项,都译为兵器。

7B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省略句,以后省略之;D项为否定判断句。

8B 解析: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

9(1)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2)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因此而不受饥饿了。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C、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请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鼓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上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

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

教化。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译文: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9、D 申为反复陈述。

10、B 例句的于,到去,介词;A,比,B同例句,C对于 D在上。

11、C 树,动词,种上

12、A赞扬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错

13、(1)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分)

(2)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2分)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