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基础知识积累:

d d j ku shn

横渡 荻港 随即 溃退 甚至

y xi xi jiān si

享誉 协定 泄气 歼灭 要塞

suǒ fēng y cāng lng

封锁 前锋 业已 沧桑 凌晨

zhǎn jiā gu kuāng nu

崭新 嘉宾 构想 框架 承诺

sh qn xing m sh

竖立 照相 肃穆 摄像

huī shng chēn dū xn

国徽 盛事 港督 循序渐进

rng mi qin dn bb

金融 媒体 镶嵌 后盾 生机勃勃

xī dāng

经久不息 锐不可当

一、背景资料介绍: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是国民党反动政府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20悍然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421,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篇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二、同学们自读课文3分钟,要求:

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答案其实就是这篇课文的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

三、课文简析:

①这篇新闻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它包括了导语和主体两部分。哪些内容是导语,哪些内容是主体部分?导语和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②导语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这篇新闻的开头两句是导语部分,从第3句开始到文章结束是主体部分。导语的特点一是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二是简明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的特点是: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②导语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电头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景中提到了)过、结果,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思考: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内容是什么?其中哪一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什么?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大军;进程: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战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时间:21日下午5时起;人物:西路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部23日可渡完,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军的战斗情况。时间:与西路军同时;人物:东路军;战果: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导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敌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面临彻底崩溃。

请同学们再对照下面的表格和地图理解课文:(4分钟)

渡江区域

地点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

20日夜起的24小时

24小时渡过30万人

西路军

九江、安庆段

21日下午5时起

30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

东路军

南京、江阴段

与西路军同时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