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岳阳楼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比较

1.(1)表达方式:《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主题:《岳》主要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情调激昂。而《醉》主要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只能强颜欢笑,与民同乐,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无限感慨,情调较为低沉。

(3)名句: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仁人之心做了解释。请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示出来。

答:《岳》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随物喜因己悲的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里表达为官者,将天下民众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一)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

《醉翁亭记》1045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在此期间,他没有悲伤,而是为百姓做事,颇有政绩。本文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写的。滁州风光秀丽,百姓民风淳朴,安于农事。欧阳修关心百姓,平时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将自己的失意抑郁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已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二)根据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二位作者都是同样的遭遇,但是,他们面对同样的遭遇,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否一样呢,请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

遭遇

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感情的句子

概括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政治抱负

范仲淹

被贬

欧阳修

被贬

(三)(1)对比二位古人的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位?说说理由?(2)若你也像他们一样,遇到了较大挫折,你会怎样面对?

4、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读这三篇古文,我们都能从描写景物的字里行间读到作者或喜或忧的感情,这种就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用原文中写景的句子完成下列填空。(句子太长可用省略号表示)

《岳阳楼记》心情好:

心情差:

《醉翁亭记》心情好:

5、从《岳阳楼记》全文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答: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7、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

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8、课文理解。1[甲文]①2两段的分别是从阴和晴(或悲喜)的角度来描绘景色的,表达了游人因阴晴不同的景物而触发的悲喜不同的情感,这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抒情,因景生情,情随境迁,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乙文]第①段前四句是按从整体局部的顺序来写景的,由环滁皆山到西南诸峰再到琅琊,接着写酿泉最后写泉上的醉翁亭,层次分明。

2[甲文]作者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就全文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乙文]作者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但仍能有所作为,使滁州人民安居乐业,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由此可见,范仲淹和欧阳修都具有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甲文]中语句回答)的旷达胸襟。

3[甲文]与[乙文]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甲文]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乙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4对甲、乙两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甲文第①②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B.甲文第③段是全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

C.乙文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主旨。

D.甲、乙两文同为贬谪文学中的游记散文,有骈句,有散句,缺乏韵律美,既无诗的意境,又无散文的美感。

5、乙文第①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中的乐与范仲淹甲文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内涵不相同。乙文中的乐是欣赏山水的乐趣,而甲文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是与民同乐、人民的快乐。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