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怀念一种声音》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怀念一种声音

有一个声音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它非常古老,来自我出生和成长的故乡小镇。那时,每当夜深人静即将熟睡之时,街头巷尾就会传来笃!笃!笃!关灯关门,小心火烛!的打梆子喊话声,随着夜风,在宁静、闲适的江南小镇上空飘忽穿行,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直到听不见。
  更夫已经走远了,更谣的余味却很悠长。漆黑夜晚,每当这个声音在屋檐下若隐若现、从窗棂前渐行渐远,小小的心灵就会被一股暖意包裹起来,尤其是碰着刮大风落大雨的夜里,还时常衍生出一份感动。虽说当年少不更事,但从这既熟悉又神秘的声音里,我能感知古镇的每一条小巷、每一个庭院都是安全的;黑漆漆的房屋,独自静卧的每个人都是受保护的,是不寂寞的,是可以踏踏实实地闭上眼睛睡上一个安稳觉的。所以一直以来对这个声音充满了好感。
  了解这个声音的来龙去脉,还是稍大一些,跟着大人去看了越剧《状元打更》之后的事。戏中状元郎因弃患难之妻而被贬为更夫,此人白胡须,白头发,弯腰迈着缓慢的步伐,艰难地拿着木梆子,边打边走。舞台人物一招一式、一唱一和及时地给我补习了一个常识:很久以来,弥漫在我记忆深处,那个有温度有情感的声音来自一个习俗打更。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后又演变出一种防火防盗的功能,由此也产生了一个巡夜的职业更夫。每当暮色深沉时分,更夫们手提木梆和铜锣走街串巷,开始按更次报时辰并伴有温馨提示:一更打响,敬告街坊,水缸挑满,火种严防通宵达旦,服务民众。
  在故乡小镇,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摇啊摇,摇过外婆桥,桥头碰着打更公,打更阿公真辛劳,不贪财帛为大家,春夏秋冬功德高。
  记得唐山地震那年夏天,由于当时信息不畅,恐慌中人们盲目地选择了夜宿露天,这让我和弄堂里的小朋友有了一次伴随打更阿公夜游的机会。
  大概是夜里7点钟,家家户户在自家院子里吃好了冰在井里的西瓜,打着饱嗝,拖着竹躺椅聚集到弄堂口去乘凉。正当大人们咯吱咯吱摇着大蒲扇,捉打蚊蝇之际,打更阿公手提煤油灯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通体玄色,神秘地出现在巷口。随着镗的一声锣鸣,打更阿公起锣:鸣锣通告,关好门窗,防火防盗啦!在一旁结集已久的孩子们一哄而上。打更阿公雄赳赳气昂昂、大摇大摆走在最前头,尾随其后的小尾巴拖得很长,还时不时地同声高呼:小心火烛!绕过两道长弄堂,夜有点深了,这时打更阿公已悄然放下铜锣,笃!笃!笃!地改敲起木梆,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快到小镇热闹街市口,突然又是镗的一声,打更阿公收锣了,整个过程历时近1小时。小孩们着急起哄:怎么停了?阿公嘿嘿干笑几声,清了清嗓门自语道:戌时打头更,每个更次打一更,寅时共五更。小朋友们听了一头雾水,个个都傻眼了。
  直至今日,准备提笔撰文,我才弄明白,头更大约在戌时开始,戌时大约在晚上7点左右,头更又称作打落更,通常鸣锣一声;二更鸣锣二声,依此类推至五更寅时,也就是次日早上3点左右。过去老一辈经常念叨的,读书人读到半夜二更半才能熄灯就宿、商贾挑夫半夜三更就要出门,讲的便是打更记时的故事。
  30年过去了,鸣锣、敲梆打更早已成为一段历史,但在我的心灵空间始终更声不断。我明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永恒地怀念它,以凭吊儿时的无尽情愫。(文/叶喆斐 选自《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怀念幼年时听到的打更声?
  2.第二段中说这既熟悉又神秘的声音,为什么说打更声既熟悉又神秘?
  3.作者引用故乡小镇有关打更的歌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看过上面的三篇文章,请你也找出记忆中一种难忘的声音,并把它记录下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请另附稿纸)

参考答案:

  《怀念一种声音》
  1.①打更声使我能感知古镇的每一条小巷、每一个庭院都是安全的。②打更声使我感知到独自静卧的每个人都是受保护的,是不寂寞的。③打更声是我童年生活的温暖记忆。
  2.熟悉是因为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打更声,所以熟悉神秘是因为打更人总在夜晚出现,手提煤油灯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通体玄色,神秘地出现在巷口,  所以神秘
  3.说明当年打更者的艰辛与威望,为下文作者表达对打更者的敬意做好铺垫。
  4.略。

16.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7.小说第四段不惜笔墨描写雨声,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5分)

答:

18.小说中怀念的究竟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对主题作深人的探究。(7分)

答:

1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二项是(4分)( )

A.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

B.作者精心剪裁,巧妙构思,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代人的雨缘,抒发了一代人的雨情。

C.本文作者借物抒情,在回环反复中,让雨声时刻飘荡在读者的耳边,描绘了雨的美。

D.文章将以前人与人的密切交流与现在缺乏交流的情形对比,以小见大,升华了主旨。

E.作者力求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借景抒情,在回环反复中,让雨声时刻飘荡在读者的耳边,活现了雨的美。

参考答案:

16.(5分)他是一个画家,从小受到自然之美以及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的熏陶,热爱和谐自然的生活,追求淳朴祥和的生活境界。(3分)在现代生活环境改变之后,内心充满失落。但仍通过美术创作,将往昔的美好珍藏在心中。(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作答时要找出文中写他小时候对雨声的描写以及他的美好感受的文字;找出写他现在住在楼房中却无法寻找小时候的那种雨声感觉的文字,通过比较两处文字来理解他的形象。

17.(5分) 紧扣标题,突出怀念的一种声音,(1分)极尽渲染,为下文人们的和谐相处创设特殊的氛围;(2分)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两种生活环境给人心灵的不同感受。(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文章第四段用不少的笔墨写雨声。这一方面扣住了文章的标题中的一种声音;也为下文写这种声音下人们的和谐融洽作了铺垫;继而与后文写住房条件改善后听不到这种声音,再也感觉不到这种古典的雨声作对比。理清了这些,答案就出来了。

18. (7分) 小说表层写对往昔雨的韵味和境界的怀念,进而表现过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2分)更深层次的是,现在经济发展了,环境的变化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封闭,互不沟通,人情味的缺失带来人的心灵的孤寂和苦闷,作者对此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心态在当今社会具有普遍意义;(3分)当然,作者在满怀失落的同时,还表达了对往昔强烈的怀念和向往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文章的题目和内容都能让我们读出怀念的主题,写他的儿时就是为了突出怀念。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出一种古典的雨声这几个段落中对现代住房的描写既突出了住房条件的提高又体现出这种提高带给人的失落,过去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现在人们心灵的落寞形成对比,加重了怀念的韵味。作答时既要写出表层的怀念内容也要写出深层次的怀念。

19. BE(B文中写了父辈、自己等几代人的雨缘、雨情,所以一代人的说法是错误的。E一唱三叹、借景抒情不恰当)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