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鱼我所欲也(节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何为大丈夫》,完成1~5题。(共14分)
【甲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③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④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⑤,立天下之正位⑥,行天下之大道⑦;得志⑧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⑩,贫贱不能移(11),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岂不诚:难道不是②熄:战火熄灭,指太平无事③焉得为:哪能算④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⑤广居:宽大的房子,这里指仁⑥正位:正确的位置,这里指礼⑦大道:大路,比喻义⑧得志:能实现理想⑨由:遵循大道走⑩淫:迷乱(11)移:改变操守。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行道之人:
(2)何加焉:
(3)得我:
(4)无违夫子:
(5)不能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5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2分)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3分)

3.选出对两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文中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中的之与乙文中往送之门的之都用作代词,指代前文内容。
B.甲文用正反对比手法阐述了失掉义的过程及原因。
C.甲文前两句讲述的事实及道理可以用廉者不食嗟来之食概括其内涵。
D.乙文中景春和孟子对什么是大丈夫的认识具有明显区别,景春认为能威震诸侯,安坐家中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为大丈夫,而孟子则认为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4.从乙文摘录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相似道理的句子。(2分)

5.两文中孟子所表达的观点有何异同?(3分)


【附答案】
1.过路的人(饥民);有什么好处;感激我;不违背丈夫;不能(使)屈服。写对2个得1分。
2.(1)这难道也是不可以停止的吗?(2)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意思对即可,有轻微错误可不扣分。
3.A,用法不同,甲文中前一个用作助词的,后一个个用作代词,带前面的行为;乙文中用作动词到的意思。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相同点:两文都阐述了为人处事应该追求义;不同点:乙文除了讲义外还要讲仁和礼。答出相同点给2分。


附乙文参考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