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面红色字的字音。
立锥zhuī 唾手tu 俩liǎ 伶仃lngdīng 赖以li 简陋lu
倾注qīng 缩回suō 够呛qing 面糕gāo 懵懂měng 轮廓ku
2.多音字
┏ jǐ济南 ┏ yān 咽喉 ┏ sāng奔丧
济┫ 咽┫ yn下咽 丧┫
┗ j救济 ┗ y 呜咽 ┗ sng丧失
3.词语解释
【望 九】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雄心壮志】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誓 愿】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有所恃而不恐】有所依赖而不害怕。
4.下列词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望九:接近十九。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B.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寄人篱下:在别人的篱笆下过日子,说明生活贫困。
C.迎养:接(某人)到家里来赡养。盈眶:充满了眼眶。
D.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
5. 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通过作者回忆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___________》,这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
|
6.文学常识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三○年考入_________西洋文学系。一九三五年赴_________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________、________、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一九四一年获________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回国。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他翻译了印度迦梨陀婆的著名剧本《_______》和《______》,并翻译了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_____》。
【参考答案】
4.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中细微的错误,不仅如此,还应该注意词语的比喻义,经过分析:B项中的寄人篱下是错误的,不是比喻生活贫困,而是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5.(1)季羡林 过去的家庭生活 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2)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
6. 清华大学 德国 梵文 巴利文 哲学 天竺心影 朗润集 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 沙恭达罗 优哩婆湿 罗摩衍那
二、课文学习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全文以永久的悔为线索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这是否偏离了主题?
【明确】没有。作者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是为了说明母亲所受的磨难,母亲生活的艰辛。
3.读下列句子,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明确】
(1)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明确:树想安静下来而风却不停地刮得它乱晃,子女想奉养亲人而亲人却不在了。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及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5.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2)段落分析
1.① ~ ②段,点题 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2.③ ~ ⑨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③ ~ ⑤段),概括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第二层(⑥ ~ ⑧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第三层(⑨段),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3. ⑩ ~⒀段,扣题 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
三、深入探究
1.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1)结构严谨,线索分明。
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结尾思母照应永久的悔。
(2)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没有什么表示强烈抒情的字眼,在平常的日常絮语的叙述中,蕴含了至深至爱之情。
(3)中心明确,无论是写家庭情况,还是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以及母亲的艰苦生活,都是紧紧围绕永久的悔而写的。
(4)写作借鉴:这篇散文语言平实自然,用极平常的叙述语言来叙事,在平静的叙事中融进了自己的深情。这一点值得我们写文章时学习。
2.对文中不同抒情方式的表达作用的理解
文中抒情主要有三种方式:
①寓深情于平淡的叙事中;
②通过作者的自责、内疚反衬对比抒情;
③作者激情奔放式的直抒胸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是第三种抒情方式在文中尤为鲜明突出,表达效果异常强烈。长歌当哭,悲天抢地,无处呼告,后悔莫及,既深刻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对文章巧妙的构思的理解
(1)课文用明暗两条线索经纬材料。
文章表面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则是永久的悔。这是以人物的主要感情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结尾思母照应永久的悔。这样以一条主线串起诸多零散的材料,又以一明线组织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使文章更具感人力量。
(2)在详略得宜的对比中突出主题。
①运用详略得宜的对比突出主题。
文章在母亲恩重如山与我的无一回报的对比中突出主题。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婚后,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过着含辛饮酸的生活;在作者呢?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每想至此,心肝俱裂,眼泪盈眶!把文章的主题渲染得异常深刻。
②巧妙地选取特殊角度,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简洁而深刻地反映生活本质。
作者采取了三个精彩的表现方法:
一是以点带面的特殊角度。文中以吃为切入角,纵深拓展了母亲一生艰辛苦难的生活;
二是选取了独特的视角。文中忆家庭生活,选取我的儿童视角去展示母亲的生活,给人巨大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三是多种表现手法,如文中用少时的我、大奶奶及邻居多角度、多侧面对比烘托母亲,使母亲的形象具有了格外动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