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楚州实验中学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NO.9

班级 姓名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 1 课时 编写人:纪苹

【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于灿烂的童年,对生活充满好奇,虽然时隔久远,但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情景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课文篇幅较长,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好在内容精彩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文章中蕴含作者含蓄的感情比较困难。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

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初步感知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精神。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难点】初步感知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本名 ,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 、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散文集 小说集 杂文集

2、课文信息搜索:

(1)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找出长妈妈讲的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 地点: 。人物:

故事的发生: 。故事的经过:

故事的结果:

(3)摘抄出课文中描写老师读书神情的语句:

二、课堂导学

1.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2.情景预设,导入课题

童年如歌似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记录着我们走过的人生历程。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板书课题)

3.自主学习:

(1)解题: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 的活动范围在哪里?从到表明文章主要是以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默读文本,思考: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

(2)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设问:既然是乐园,那么有何乐趣呢?(学生速读课文第一部分归纳总结)

有趣的事物

有趣的故事、

有趣的活动

b.思考:似乎和确凿是否矛盾?(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启发

4.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5.基础训练,知识运用

阅读课文第2节,抓住重点词语体悟作者感情。圈划出重点词语,分析讨论。

6.课堂提升,合作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学(教)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检测:

反复阅读课文第2节,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这一节。

楚州实验中学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NO.10

班级 姓名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课时 编写人:纪苹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自身已经具备的知识品语言,悟感情,学生会比较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学习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品读文章语言。

3.进一步感受作者百草园生活的无穷乐趣。

【重点】学习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桑椹 ( )攒 ( ) 敛 ( )

脑髓( )秕谷( ) 宿儒( ) 蝉蜕( )

2、填空:课文分为两个部分,这两部分可概括为:

第1部分主要围绕 一词来写,写了 等几件趣事。第2部分主要叙述了在三味书屋中的 两件事。

3、背诵课文第2节

二、课堂导学

1.自主复习,成果展示:

2.情景预设,导入课题

百草园给作者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作者如何用儿童的眼光,传神的笔触描写当时的生活情景的呢?今天我们向大师学习写作方法。

3.自主学习: 朗读第二段,思考:

(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从书上划出) (2)这一节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景物?

(3)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学生分析。

(4)本段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思考:作者写景时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分组讨论)

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我们来学习第七段。

指名朗读课文第7节,划出文中描写捕鸟的一连串动词。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小结作者描述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写法。

4.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5.基础训练,知识运用

朗读、复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36节,要求: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美女蛇故事。

思考:作者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堂提升,合作讨论

(1)划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最形象的句子。请你赏析其中一句。

(2)以楚州名胜为素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造句。

三、学(教)后反思:学生从学习行为、态度、内容上反思,教师写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检测:

1、选择 百草园之所以成为作者的乐园的原因是(多项)( )

A、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诱人; B、冬天学后,在百草园拍雪人和堆雪罗汉;

C、百草园的景物有无限趣味; D、雪地捕鸟。

2、阅读课文第2节,完成问题。

(1)、根据内容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

(2)文段中写了哪几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从文段中,可以看出我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内容说以说。

3、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江南是一局棋,纵横交错的田垄是棋盘,星星点点的湖泊是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州实验中学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NO.11

班级 姓名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 课时 编写人:纪苹

【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分析人物的形象应该可以在合作中完成。对于文字间隐含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教师要进行点拨。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

2.研究品味,抓住文中语言分析评价人物。

3.了解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希望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

【难点】感悟鲁迅先生希望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三味书屋中的布局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如何评价自己的老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味书屋中有乐趣吗?具体是怎样的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六步导学):

1.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2.情景预设,导入课题

百草园给作者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在他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作者依依不舍的来到的三味书屋,这里的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真切的感受一下。

3.自主学习:

分析第二部分: 三味书屋的生活。

(1)默读1224节,归纳:课文写了有关我读书生活的哪些事?

明确:读书生活片段一: 读书生活片段二:

读书生活片段三: 读书生活片段四:

(2)结合重点语句,圈划出重点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

(3)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我对先生的印象怎样?字里行间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自主学习内容,重点对第二个问题予以讲解。

5.基础训练,知识运用 人物形象分析 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文章中对老师采用概括介绍和重点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让我们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寿镜吾老先生,请你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用自己具备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对这个人物进行分析。

6.课堂提升,合作讨论

文章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主题?(学生思考讨论,提示:将百草园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情形进行对比)

三、学(教)后反思:学生从学习行为、态度、内容上反思,教师写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脑髓( ) 收敛( ) 倜傥( ) 宿儒( ) 蝉蜕( )

2、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

(1)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2)仁园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和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这两句话为什么前一句没有标点,后一句有标点。

3、阅读P46第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本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全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选文中三个也许是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