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送》(节选),完成12~15题。(共10分)
目送(节选)
龙应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 ,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 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2.阅读全文,补充填写下面表格中的内容。(3分)
|
时间
|
情节
|
儿子对母亲的态度
|
小学
|
母亲目送儿子上小学
|
|
十六岁
|
|
勉强忍受
|
二十一岁
|
母子同路同车,母亲目送儿子上公车
|
|
13.作者在第⑦段中,为什么用一瞥而不用一望?(2分)
答:
14.本文以
目送
为标题,好在哪里?(
2分)
答:
15.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又说不必追,你怎样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12.(3分)
时间
|
情节
|
儿子对母亲的态度
|
小学
|
母亲目送儿子上小学
|
依依不舍
|
十六岁
|
母亲目送儿子出国上学
|
勉强忍受
|
二十一岁
|
母子同路同车,母亲目送儿子上公车
|
紧闭心扉
|
13.因为瞥强调很快地随意看一眼,望强调有意识地看。作为送别儿子的母亲,仅仅希望儿子能回头看一眼,但儿子连一次都没有,突出了母亲的失落感。(
2分)
14.表明叙事线索,表现了母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儿子的关注和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感悟。(2分)
15.渐行渐远是说孩子渐渐成长,渐渐独立,与父母在心理上渐渐疏远。不必追是说父母应当正视这种现实,坦然接受。(3分)
11.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出华安在儿童、少年、青年三个不同时期和我分别时或同路时的表现与心理变化过程。(3分)
12.第⑵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3分)
13.根据作者的情感,解释文中画线两句话的深层含意。(4分)
① 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②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14.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 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5分)
15.下面是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与评价也各不相同。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5分)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
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
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参考答案:
11.不断回头,依依不舍;照例拥抱,感情勉强;行同路人,紧闭心扉。(各1分,共3分)
12.①表现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之情;(1分)②写孩子初涉世时的胆怯、弱小,(1分)为下文写他长大后内心的闭锁、渐行渐远作铺垫。(1分)(或:与后文对比,为表现孩子心理、情感随成长发生变化作铺垫。)[(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对作者思路的分析)(共3分)
13.①分手时,面对已然长大的孩子,母亲深情涌动(1分),而孩子却不为所动(1分)。②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1分)和母子之间的隔膜(1分)。[(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①小题挖掘点和采分点为长大的孩子母亲的深情和孩子的忍受;第②小题的挖掘点和采分点为空荡荡的内心和只立着一只邮筒而无从沟通。注意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意思对即可。]
14.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1分),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1分),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1分)。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的鉴赏)评分标准:本题5分。第①点3分,第②、③点任选其一,2分。意思对即可。]
15.(略)[(本题考查基于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内容作出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本题5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2分;表达,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