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吃出来的血缘》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

吃出来的血缘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缘。所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

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母子关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乡这个字,繁体作鄉,甲骨文的字形是:当中一个饭桶(),一边一个跪坐的人。所以,乡,也就似乎同吃一锅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食物,就有了同一生命来源,岂能不是兄弟?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你能和他们一起共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

当然,进餐的方式,也决不能是西方那种分餐制。尽管不少现代中国人也承认,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学卫生,反倒不好意思分餐。相反,为了表示大家是铁哥儿们,最好是连别人的病也一并传染过来。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无妨先病人之病作为主人,无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作为客人,则无妨看作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共食与否。

甚至真正的兄弟,也不能长期不共食。所以,在中国,分出去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总要寻找机会回娘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共食。至少,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不可不吃的。这一回的家宴之所以尤为重要,在于它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缘关系,是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与重申。不难想象,在那万家灯火的岁除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举筷共食,母亲重温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提供者角色,兄弟姐妹重申自己是吃同一奶水长大的人,那可真是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15.简述文中对共食一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共食是主人酒菜之外的一种感情投资,是客人接受情谊的一种认同表态。

16.吃出来的血缘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儿子吃母亲的奶水长大,兄弟姐妹吃同一奶水长大,乡亲、战友、同事同吃一锅饭而产生兄弟般的感情。

17.请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然吃了别人的饭,理应对他以死报效,更何况一起共食只不过有可能传染上别人的病而已。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