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草莓》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草 莓

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 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草 莓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文章情理相生,耐人寻味。

第1~3段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情思。第1段和第3段同样是写九月的景物,同样描写了天气、树、天空、农村等景物,但第1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欢快的心田,而第3段则意在表现秋的气息另一番滋味。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从全文的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第4~6段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第4、5两段分别与上文第1、3两段相对应。由第3段面对九月的景物,以为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联想到已是成年,却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由第3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联想到从青年时代的书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我们今天呼吸的已大不一般。进而由第3段的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联想到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逝者如斯,因为尽管流年似水,有所剥夺,但更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从而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6段中的六月气息六月草莓,已经虚化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更是自然与人生这两者充满诗意的融合。用这句话作结,既可收束全文,又充满理趣,引导我们去回味,去联想,去思索,去感悟。

每课一练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暖和.( ) 枝柯.( ) 璀璨..( ) 槲.( )树

生意盎.()然 兴味酣.( )然 湛.( )蓝 韶.( )华

禀.()赋 惴.( )惴不安 馨.( )香

二、联想要遵循由此及彼的原则,并要找到恰当的联想的角度。

1.本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对 的联想。

2.联想的角度是

三、作者通过由草莓引发的联想,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课文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

快的心田,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另一番滋味。从文章的思路看,作者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

五、说说你对下列重要语句的理解:

1.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2.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1参考答案

一、huo kē cuǐcn h

ng hān zhn sho

bǐng zhu xīn

二、1.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

2. 九月草莓与六月的香味形象不同,成年的我们与妙龄十八时的思想、情感也大不一般

三、答题要点:

1. 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2. 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四、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五、1. 在结构中起引发联想、引起下文的作用。

2. 是说流年似水,时间飞逝,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但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意思对即可)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