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吞蝗
【原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选自《贞观政要》)
【阅读训练】
1、 解释:(1)京师: ;(2)掇: ;(3)蚀: ;(4)遽谏: ;(5)冀:
2、 翻译:(1)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2)何疾之避?
3、唐太宗吞蝗虫的用意是想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
1、 解释:(1)国都;(2)抓取;(3)吞下;(4)委婉地规劝;(5)希望
2、 翻译:(1)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 (2)为什么要回避疾病呢?
3、唐太宗吞蝗虫的用意是想说明:皇帝关心百姓。
译文翻译
贞观二年,京城北京长安旱灾,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到园区看谷物(损害状况),见到有蝗虫(在禾苗上边),捉了几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谷物作为身家性命,但你吃完它,这对百姓危害。百姓犯法,这些罪行所有在我(的身上),你假如确实有灵得话,就吃我心吧,请别害百姓了。即将吞进去。周边的人忙劝道:也许吃完要得病的!不可以吃啊!太宗讲到:我真是期望它把给百姓的灾祸移给我一个人!需不需要躲避病症呢?(讲完)立刻就把它吞了。此后蝗虫已不泛滥。
注解
1、贞观二年:即公年628年,贞观为唐太宗年号。
2、京师:京城,国都、北京长安。
3、苑:古时候君王去玩、捕猎和躬耕的园林景观。
4、掇:爬取。
5、予:唐太宗自称为。
6、遽:立刻。
7、谏:婉转地劝诫。
8、朕:皇上自称为。
9、躬:人体。
10、冀:期望。
11、是:这(是)。
12、蚀:吞掉。
13、遂:马上
14、予一人:古时候君王自称为。
15、咒:指责
16、作:起,盛行
17、其:假如
18、食:吃
19、谏:谏人
20、过:罪行
阅读文章提醒
文中描述了唐太宗在蝗灾暴发后,吞噬蝗虫的小故事。文章内容关键根据语言描写描绘故事情节。唐太宗看到蝗虫后谩骂蝗虫与百姓争食,是害于百姓,由此可见他最先想起的是老百姓,焦虑的是民生工程。人后又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的心,没害百姓。语言当中流露一个心存子民的君王心甘情愿为老百姓负责任的胆量。当上下劝止他吃蝗虫时,她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避之?进一步主要表现了唐太宗愿为老百姓承重灾祸的胆量和果断杀死蝗虫的信心。
精神实质作用
精神实质:为百姓关心、忧国忧民、信守承诺和果断杀死蝗虫的信心。
作用:表明皇上关注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