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晋陶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2)太元:公元376~396年,晋孝武帝年号。 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6)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7)尽:尽头。
(8)才:仅。
(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2)悉:尽,全。
(13)黄发:指老人。
(14)垂髫(ti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5)要:通邀。
(16)咸:都。讯:消息。
(17)邑人:同乡
(18)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9)间隔:隔离。
(20)乃:竟然。
(21)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2)延:邀请。
(23)扶:沿着、顺着。
(24)向:原先。
(25)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6)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8)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29)刘子骥:名驎(ln)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30)规:计划,打算。
(31)未果:没有实现
(32)寻:随即,不久。
(33)遂:终于
(34)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3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36)旷:空阔,宽阔。
(37)俨然:整齐的样子。
(38)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39)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金鸣狗叫的声音。
(40)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41)延:邀请。
(42)为:对,向。
(43)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
(44)语云:告诉(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
(45)具:同俱,完全,详尽。
(46)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47)既:已经,以后
(48)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相关试题及答案
1.本文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是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的来源。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的过程。
2.第二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哪几个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
[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②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5、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答]①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②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③侧面表现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6.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叙说,皆叹惋,他们叹什么?
[答]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的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④庆幸自己的社会和平安定。
7.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8.你觉得文中的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①不守信用:桃源中人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他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见利忘义:出了桃源就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想以此获得某种好处,却把桃源人对他的种种热情弃之脑后;③富有心机:既出便处处志之;④愚不可及:渔人即愚人,对于桃源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的地方,他竟然还想着日后天天去。
9. 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B】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二:按要求原文填空。
1.(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
(4)本文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2、出自第一段的成语是什么?意思是?
3、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上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桃花源的美丽景色。语文准确优美,不少于100字。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渔人可能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人叹惋什么?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5、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看似普通的一笔有什么深刻的用意?
7、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8、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9、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10、《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11、纵观全文,你认为《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美文,能够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2、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的社会,还是喜欢现代的社会呢?(答案不唯一)
13、文中第二段写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和启示?
[参考答案]
1、(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3、桃花源土地平坦宽阔,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良田肥沃,美丽的池塘中鱼儿恣意畅游,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优美富饶,宁静祥和。
4、(1)渔人可能说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遭受的灾难。
(2)桃源人因为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3)因为渔人讲述的事情很多,都写入文章会很啰嗦。
5、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突出了桃源人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外界却依然是一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
7、以渔人的进访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8、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快乐。没有剥削、压迫、战争。
9、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
10、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社会。人们过着安适愉快,安居乐业的生活。
11、《桃花源记》一文构筑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应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批判。而且文辞优美,线索清晰,行文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12、喜欢桃花源的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
喜欢现代社会,因为桃花源带有原始农耕的特点,生产力落后,而现代社会高度文明,极度繁荣。
13、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要经历一些艰苦的磨难。有时可能会感到无路可走,似陷入绝境,但只要坚持探寻,就可以绝处逢生,开辟人生的新境地。
三:
1、以下天赋加点词含意同样的一项是
A 林尽水资源,便得一山 B 有肥田美池桑竹之属
所识穷乏者得我和 属予优秀作文以记之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橘生淮南则为橘
2、用当代翻译下列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地。
3、千余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把桃花源当做一个洞天福地。它是为何?
4、请就选文和下边连接原材料,开展较为阅读文章。
[连接原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的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因已悲;居届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武林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但是什么时候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绘的幸福景色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连接原材料所表达的情结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依据,她们各自是
(2)选文与连接原材料主要表现了二种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追求完美,试作简略表明。
{连接初中升高中}
1、C
2、她们提到先祖以便避开秦代的战争,领着妻子和女儿和乡人赶到这一隐居山林的地区。
3、世外桃源社会发展吃穿住行每样不缺,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小农经济社会发展;不涉世乱、战祸,不会受到人世间政党所管的世外桃园;大家思想境界怡然自乐。
4、(1)世外桃园先忧后乐
(2)先文主要表现了对静谧悠然自得、友谊安宁、恬淡志存的幸福生活的追求完美。
连接原材料主要表现了一种以天地为已任、忧国忧民、开朗积极主动的人生道路追求完美。
四:
1、写成杏花林当然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萋萋美味,落英缤纷。
2、写成描绘桃花源人士友谊劳动者,幸福的生活的句子:农田平旷,房屋宛然,有肥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期间来往种作,男女服装,悉如别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景色(桃花源衣食住行自然环境)的语句是:农田平旷,房屋宛然,有肥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中大家国泰民安的语句是:在其中来往种作,男女服装,悉如别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原文中描绘桃花源老年人小孩子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渔人欲穷其林的缘故是:渔人甚异之。
7、主要表现村人激情接待客人的语句有:便要还家,设酒宰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主要表现村人都来关注渔人的语句:村中闻有这人,咸来讯问。
9、写成源于文中的四个成语:恍然大悟;世外桃园;怡然自乐;无人过问。
【译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里,有一个武陵人把打鱼作为岗位。有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艇走,忘了路途有多远。突然碰到一片杏花林,果树紧贴着溪水两岸生长发育,将近几百步,正中间沒有别的的树,花草植物艳丽漂亮,土里的花落多种多样。渔人对于觉得惊讶。再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最深处。
桃林在溪流起源的地区就停止了,因此出現一座山,山顶有一个小洞边,(洞里)若隐若现里边仿佛有明亮。(渔人)就离去小帆船,从洞边进来。刚开始洞边窄小,仅容一个人根据。又离开了几十步,忽然越来越宽阔亮堂了。这儿土地平坦宽阔,房子井井有条,有富饶的农田,漂亮的水塘和桑树毛竹这类(的景色)。田里小道交叠互通,村庄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边的大家来来去去犁田辛勤劳动,男女的配戴彻底像桃花源之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子都悠闲自在开心,怡然自得的模样。
(世外桃源人士)看到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回应了他。他就邀约渔人到自身家中去,摆酒席宰鸡做饭食。村庄里的人据说有那样一个人,都来探听信息。她们自身说上代先祖以便避开秦代情况下的战争,领着妻子和女儿和老乡人赶到这一与人世间阻隔的地区,沒有再出来过,因此和桃花源之外的世人阻隔了。她们问如今是啥时期,竟不清楚有过汉代,更无须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她们详尽讲出自身了解的状况,这些人听罢都感慨痛惜。别的的人分别又邀约渔人到自身的家里,都取出佳酿和饭食来接待。渔人这里滞留了几日,告退离开。这儿的人对他说说:这儿的状况不值对桃花源之外的世人说呀。
渔人早已出去,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来,一路上随处作了标识。返回(武陵)郡里,去拜访刺史,汇报了这种状况。刺史马上派人跟随他前往,找寻此前做的标识,居然迷途了(方位),而不可以再度寻找(通向桃花源的)哪条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崇高的名士,听见这件事情,欢欢喜喜地方案前去。沒有保持,没多久患病而终。之后就再沒有指路采访(桃花源)的人了。
鉴赏:
《桃花源记》是东晋杰出文人墨客陶渊明的经典作品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前言,出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迹这一案件线索,把实际和理想境界联络起來,根据对桃花源的平静和睦、自由民主衣食住行的勾勒,主要表现了创作者追求完美幸福生活的理想化和对那时候的日常生活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