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凿壁借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凿壁偷光(凿壁借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

原文
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⑭其佣⑥作而不求偿⑬。主人怪⑦问衡,衡曰: 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⑪成大学⑫。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阅读训练

1.表述以下句中天赋加点的词。

①隔壁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两者之间佣作

③资给与书④遂成高校

2.汉语翻译下边的语句。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翻译:

②衡乃两者之间佣作而不索偿

译文翻译:

3.与句中资企业给与书中以字的使用方法同样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因己悲

C.缘何战D.必以分人

4.源于这一小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看,这一成语的含意是,如今用这一成语描述(用四字语句做答)

答案

1.①到,及②雇佣③供求平衡,支助④学问

2.见译文翻译

3.D

4.凿壁借光;挖开墙面,借隔壁邻居的灯光效果(念书勤学苦学。

二:

1.表述:①邑②怪③资

2.汉语翻译:①衡乃两者之间佣作而不索偿

②世人畏服之如果是

③衡从之与语提出质疑

3.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于描述邑人哪些的?

答案

1.①本地②觉得怪异③借、助

2.①匡衡便给他们做雇佣工人而无求酬劳;②那时候的人就是说这般敬畏之心匡衡;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逼问。

3.临走前的狼狈相。

[文言专业知识]

说穷。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苦。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指境遇艰辛时只有自身管住自身。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指没有什么可以说了。成语有数不胜数,在其中穷与尽为同义词。三、指贫苦。四、指寻找到最深处。《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在其中的穷即是寻找到最深处。

注解

①逮:到;及。

②穿壁:在墙壁开洞。

③映:映照。

④大:名门望族;富有的人。

⑤文不熟悉:邑人名字。

⑥佣:聘请。

⑦怪:以...为怪;觉得...是怪异的。

⑧愿:期望。

⑨得:获得。

⑩资给:支助、供求平衡。

⑪遂:总算。

⑫高校:大学问家。

⑬偿:酬劳。

⑭与:协助。

汉语翻译

匡衡勤学好问,但家里沒有焟烛照明灯具。邻居有灯烛,但明亮照不到她家,匡衡就把墙面凿了一个洞招来邻居的灯火,让灯火照在书上去读。老乡有一个名门望族叫文不熟悉,家里有许多书。匡衡就到她家去做雇佣工人,又不必酬劳。主人家对这件事情觉得很怪异,问起为什么呢,她说:希望能获得朗读一遍家里的书的机遇。主人家听了,高为感慨,就把书出借他读。匡衡最后变成大学问家。

匡衡可以解读《诗经》,大家为他撰写了一首童谣说:匡鼎来啦,没人敢说话《诗经》。匡鼎来授课《诗经》,能消除大家的疑惑和忧虑。鼎是匡衡的乳名。大家竟然这般钦佩他,听他解读诗经的人都开颜欢歌笑语。镇子有一个人解读《诗经》,匡衡前往认真听讲。同这一人探讨《诗经》的常见问题,这一人争辩但是他,对他十分钦佩,赶忙惭愧地倒衣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你和我探讨刚刚的难题。那人说:我哪些也讲不出来。就不管不顾匡衡而去。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