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举进士甲科,通判扬州。吏民皆少硅,有大校熳不谨,摔置之法。王伦犯淮南,珪议出郊掩击之,贼遁去。召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接伴契丹使,北使过魏,旧皆盛服入。至是,欲便服,妄云衣冠在后乘。珪命取授之,使者愧谢。遂为贺正旦使。进知制诰、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遭母忧,除丧,复为学士,兼待读学士。

 

嘉祐立皇子,中书召珪作诏,珪曰:此大事也,非面受旨不可。明日请对,曰:海内望此举久矣,果出自圣意乎?仁宗曰:朕意决矣。珪再拜贺,始退而草诏。欧阳修闻而叹曰:真学士也。

始,珪之请对而作诏也,有密谮之者。英宗在位之四年,忽召至蕊珠殿,传诏令兼端明殿学士,锡之盘龙金盆,谕之日:秘殿之职,非直器卿予翰墨间,二府员缺,即出命矣。曩有谗口,朕今释然无疑。珪谢曰:非陛下至明,臣死无日矣。

元丰官制行,由礼部侍郎超授银青光禄大夫。五年,正三省官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蔡确为右仆射。先是,神宗谓执政曰:官制将行,欲新旧人两用之。又曰: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珪、确相顾失色。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曰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帝尝欲召司马光,珪荐俞充帅庆,使上平西夏策。珪意以为既用兵深入,必不召光,虽召,将不至。已而光果不召。永乐之败,死者十余万人,实珪启之。

八年,帝有疾,珪白皇太后,请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哲宗。进硅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五月,卒于位,年六十七。特辍朝五日,赙金帛五千,赠太师,谥日文恭。赐寿昌甲第。

(节选自《宋史王珪传》,有删改)

10.以下对原文中画波浪线一部分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B.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C.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D.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11.以下对原文中天赋加点词句的有关內容的解說,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报考后根据联邦政府最终一级考题的人称之为进士。

B.除丧,古时候居丧期穿丧服。古时候高官遇爸爸妈妈过世,须弃官守丧。满期后才可复职。

C.超授,升职,亦指越等授官。进知制诰中的进在原文中指升职9提拔任用。

D.卒,古时候指医生身亡。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因此他的死被称作卒。

12.以下对全文相关內容的归纳和解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王珪出任扬州通判时,许多 官员和老百姓都小瞧他,有一个大校对他心态十分轻慢,王珪将他抓捕伏法。

B.王珪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嘉祐年里建立皇太子,中书召王珪拟定谕旨。王珪觉得须当众接纳诏书。获得仁宗回应才拟定。被欧阳修高宽比夸赞。

C.王珪妒嫉司马光得宠。他忧虑司马光得宠而威协自身的相位,因此遵从蔡确的谋略让司马光不奉召,导致永兴兵败,逝者十余万人。

D.王珪拥立哲宗遭受优惠待遇。神宗生病,王珪恳求拥立哲宗。王珪被赏官封爵。死时,哲宗刻意终止早朝,追赠太师,赏赐上等住房。

13.把原文中画水平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法。(10分)

(1)至是,欲便服,妄云衣冠放前乘。珪命取授之,大使愧谢。(5分)

(2)曩有谗口,朕今释怀毫无疑问。珪谢曰:非陛下至明,臣死无日矣。(5分)

答案

10、B

11、B

12、C

13、(1)到这时候,大使想衣着便服进到,并假称衣帽都会后边的车内。王珪让大使拿出给他们,大使愧疚致歉。

(2)之前许多人进馋言,朕今日所有清除也没有一切猜疑了。王珪跪谢说:并不是陛下十分贤明,我也活不下去几日了。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