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其二】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两代的王业,国运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
B.颔联说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寂寥无声,但是云梦泽风烟迷蒙,苍茫阔大,气象依旧。
C.颈联想象当年郢都宫殿野草滋蔓,雁群时时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狐兔藏身之所。
D.此诗以叙述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在对历史的追忆和景物的描写中抒发炽烈的情怀。
2.本诗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⑴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B.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
C.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⑵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李煜《虞美人》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表达感慨:“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陆游的诗《哀郢》和《书愤》都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来抒发情怀,请你结合诗句从对比或用典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有何不同?(6分)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对比手法是古诗文常用手法之一。王安石在分析了“志、力、物”后,对人们的两种做法进行了对比:“然力足以至焉,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诗经·氓》中的“ , ”,在婚后女子行为无偏差和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对比中让女子对男子非常失望。而《窦娥冤》中好人和坏人不同命运的对比:“ , ”让窦娥对天地提出了控诉。
参考答案
1.C(3分)
2. ①B项(运用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3分)
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分)
3. (共6分)
答案示例:《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概括的抗击金兵的辉煌过去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眼前功业未就,却已衰老形成鲜明对比。表明自己空有报国之志,但老而无成的悲愤。《哀郢》前三联以楚国昔日的兴盛与今天衰落败亡进行对比,抒发作者物是人非的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书愤》以“塞上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立志捍卫国家,扬威边地;又以“出师一表真名世”用典明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追慕先贤的业绩,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和一腔郁愤的爱国之情。《哀郢》的尾联以“灵均恨”典故,表达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忧国之心不老之情,诗人与屈原经历相似而产生强烈共鸣,怎不“志士千秋泪满裳”? 总之诗人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6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其二】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释
⑴哀郢(yǐn):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⑵祚(zuò):王业,国统。
⑶“北盟”句:战国时,齐晋两国都在楚的北方,楚与齐晋联盟,对秦争强。
⑷章华:指章华台,春秋时楚灵王所筑,遗址在今湖北。
⑸云梦:湖名。莽苍:苍茫广大的样子。
⑹草合:野草围绕。
⑺“盗穿”句:指荒坟被盗,狐兽当作巢穴。
⑻离骚:屈原忠心爱国,反受毁谤被放逐,作长诗《离骚》以抒发怨恨。《离骚》也是屈原辞赋的统称。灵均:屈原的号。
⑼废城:指郢城。荆榛:荆树丛。
【作品鉴赏】
《哀郢二首》在对楚国旧都的慨叹和对屈原的思慕之中,包含着对宋朝国土丧失的痛惜,对屈膝苟安、腐败昏聩的南宋小朝廷的怨愤
第一首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楚原是商的属国,后至周,又被周成王正式封为诸侯国。因此可以说“是远接商周祚最长”了。“祚”,指王统。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章华歌舞终萧瑟”,写的便是这种历史的结局。“章华”,即章华台,楚国离宫,旧址有几处,此当指沙市之豫章台。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但是,“云梦风烟旧莽苍”:楚地著名的云梦泽,气象依旧,风烟迷蒙,阔大苍茫。这里,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哀郢二首》情寓于景,表达出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的感慨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当年郢都宫殿旧址,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见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狐兔藏身之所。这景象是多么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而导致楚国衰亡的原因,正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尖锐指出的,贵族蒙蔽君王,嫉贤还能,朋比为奸惑乱国政。这一历史的教训,使得千秋仁人志士莫不感到感慨万分,热泪沾裳。末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第一首以议论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情寓于景。第二首则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第一联:“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荆州”,即指郢都;“徂岁”,犹言过去的岁月;“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这里用以形容流光迅速。此联是说荆州十月便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是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中包含着对人事代谢现象的探寻。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
《哀郢二首》陆游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并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陆游的优秀诗篇大都回荡着爱国激情。在这组诗中,诗人的一纸诗情,又是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并且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杨万里说陆游诗“尽拾灵均怨句新”(《跋陆务观剑诗稿》),正可概括这首诗的特色,读后,确如朱熹所云:“令人三叹不能自已。”(《答徐载叔赓》)公元年1178(淳熙五年)五月,陆游又写了《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皆抒发同一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