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5分)
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描写的山果、野花是对寒迟暖复催的具体化表述,颈联描写的积雨、昏雾、震雷是对交趾殊风候的具体描写,中间两联围绕殊风候表现交趾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
【解析】回答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先分析颔联的具体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能够有果实成熟,这与北方是不相同的,这是围绕殊风候中的寒迟。下句,描写在正月的时候这里就有野花开放,这也与北方不相同,这是围绕上联中的暖复催展开的。由此可以看到,颔联的两句话紧紧同绕殊风候来写,分别写了寒迟和暖复催的具体表现。
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江》从南窜北流分析表现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岭南的气候真特殊,严寒来得迟,暖风又常吹。山果冬天熟,野花正月开。
雨天生雾气,霜天会打雷。故乡远在万里外,这特殊的气候使我的乡愁更加倍。
注释
⑴安南:唐代六都护之一,本交州都督府,属岭南道。今越南河内。
⑵交趾: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后来泛指五岭以南。该诗中指越南北部。风候:即风物气候。
⑶催:催促。
⑷仲冬:即农历十一月,为冬季的第二个月。
⑸正月:农历一月。
⑹积雨:连续下雨;积存的雨水。
⑺轻霜:薄霜。震雷:响雷,霹雳。
⑻逾:超出;越过。
⑼从来:由来,历来,向来,往常。
【作品鉴赏】
《旅寓安南》通过描写新春正月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首联中“交趾”一词点题,交代了羁旅的地点是古代的交趾。这“交趾’’的名称首先就给人一个奇异的印象。相传这里的人因脚趾长得不同一般,所以才称为交趾人的,地便是因人而得名。然而使诗人惊叹的却是这里的“特殊风候”。安南与中原大不相同的是风物气候,这是诗人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次句“寒迟暖复催”,紧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气候特点,寒冷的季节晚而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而久长。颔联着重写景物,上句“仲冬山果熟”,描绘高寒山区在仲冬时节果实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样。这对北国人来说实在新鲜。这也是对首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化描写。下句“正月野花开”,写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烂漫,可见气候非常温和,如同中原夏季,这是对上联中“暖复催”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颈联着重描叙天气,“积雨生昏雾”,是写安南经常长时间阴雨不断,一到夏秋便成雨季,积水不干,雾气濛濛的。“轻霜下震雷”,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这些现象在一般中原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
《旅寓安南》诗人多年宦游他乡,贬谪也不止这一次,“客思”原是经常有的,暗寓有对这次的“严谴”怀有极大的愤懑
诗人在这颔联和颈联里,描绘了山果、野花、积雨、昏雾、震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仅用了仲冬、正月、熟、开、生、下等几个时令词和动词,加以精巧的组合,就造成了奇妙的意境,表现了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把交趾的“殊风候”毕现在笔端。这是诗人近一年来流寓安南生活体验的形象总结和意绪的流露,有惊奇、有兴奋、有赞美、有惆怅。面对这一派十足的异域风光,诗人自然又会触目伤怀。
尾联照应题目直抒羁旅之情,“家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逾万里”是渲染其远,并非指实写。安南距中原实际上只有五六千里路,在古代交通不便,也是数月的行程,与家人难通音讯,所以作客的愁思胜于往常。诗人多年宦游他乡,贬谪也不止这一次,“客思”原是经常有的,但都比不上这次流寓安南时深重。这不仅仅是路程遥远的缘故,也暗寓有对这次的“严谴”怀有极大的愤懑。该诗中诗人的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不以故饰,不事雕凿,风格朴实自然。在诗中诗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仅仅抓住典型环境中几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稍加点染描绘,便意象翩跹,情趣盎然,显得笔法精炼。
【名家点评】
明代钟惺《唐诗归》卷二:六句记异,只是一个“熟”字,轻霜句却是妙语。
清代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三:初唐五言律,杜如“共有樽中好”,“交趾殊风候”……数篇,体就浑圆,语就活泼,乃渐入化境矣。